承諾該不該存在

人生經歷 · 2025-02-07

曾以為的天長地久,不過只是茶餘飯後。如果無法保證做到,為什麼要輕易給出承諾?

有人說,在那當下,至少是真心的,是真心的想要一起天長地久,這樣就夠了吧,只是未來的變化誰也抓不準,因此讓承諾褪色漸漸碎裂,不是故意的阿。

我也知道未來無法預測,那就不要輕易說出什麼一輩子啊!難道只要當下是真心的,就什麼承諾都能給,而且都信誓旦旦地給出嗎?那這樣是要相信還是不要相信?相信的話,未來可能就會有失望的一天。不相信的話,又好像太傷人。

朋友說,那就相信一半,信自己覺得可以信的就好啦~可是,一旦開始信了,就會不自覺產生期待了吧?產生期待後會不自覺越信越多吧?正因為喜歡,正因為愛,才會願意相信,要只信一半也太難了吧,那只會導致後續越來越沒有信任感吧?

是我想法太死板嗎?是我太固執不知變通,所以才會無法像其他人一樣信一半就好,不為此感到困惑難受嗎?朋友都笑我傻,但我真的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口袋怪獸

你好,

我的個人建議是不要太在乎一個人講甚麼啦。

像我以前學一些亂七八糟的人際互動的知識,很常提到一個原則:「不要看一個人說了甚麼,要看一個人做了甚麼」。

我們並不是先聽了一個人說了甚麼之後,再去判斷要不要相信他(或他說的話)。

而是透過一個人的行為,去判斷一個人值不值得相信。而在這個過程中,「說話」只不過是眾多行為中的一種行為而已,佔所有行為中的一小部分。

也有這種說法,「說甚麼」(what)跟「如何說」(how)相比,「如何說」更能夠顯示出一個人真實的樣子。

嘴巴上說溫柔不代表一個人真的溫柔,嘴巴上說開明也不代表一個人真的開明;相對的,一個人說話時的語氣、細節、說話方式、評價方式,更能夠顯示出一個人實際上的價值觀。

類似的例子想舉出多少就能舉出多少,嘴巴上說不在意不代表真的不在意,嘴巴上說認真讀書不代表真的認真讀書,嘴巴上說沒讀書也不代表真的沒讀書……還有像是推銷人員、政治人物、詐騙集團、或是一些名人的形象工程。如果看得夠多,就會知道那些表面上的自我行銷(行銷我是一個怎樣的人)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實際上要判斷一個人,還是從他的行為,也就是他如何(how)講話,如何做事來判斷。

所以第一個建議就是不要用一個人「說了甚麼」去判斷要不要相信他,而是從一個人「實際上的行為」去判斷要不要相信他。這是第一個建議。

第二個建議是不要對「永恆」有錯誤的想像。

人們幻想中的永遠不變(永恆)並不存在。這方面可以多多參考佛教的思想,比如「空」的概念,那我這邊不多解釋。

簡單舉個例子,比如某家店賣的雞排很好吃。

首先,我不會因為那家店外面掛著「我家的雞排很好吃」,我就選擇相信那家雞排真的很好吃。真正讓我決定「這家雞排好不好吃」是由我自己實際上的體驗來決定。

接著,就算我今天覺得這家雞排很好吃,那就代表我永遠可以吃到這家好吃的雞排嗎?並不是。說不定過一陣子他們的原料或是製程改變了,雞排變得不像以往好吃;說不定房租還是原物料上漲,雞排店經營不下去倒閉,所以我沒辦法吃到過去好吃的雞排;也有可能改變的是我自己,比如說隨著年紀老了,喜歡吃的清淡一點,以前可能覺得好吃的雞排變得不是那麼的好吃。

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的日常。用比較宗教上的說法就是「無常」,沒有甚麼是恆久不變的,生命中的變化自然而然會發生,無法靠人力避免。

但話又說回來,就算我再也吃不到過去記憶中好吃的雞排,這也不會損及「我曾經覺得這家雞排很好吃」這件事情。這對我來說仍是一段值得感恩的回憶。

我覺得能理解這些,就大致上掌握佛教的思想了。

那些事物的生與滅,相聚與別離,快樂與痛苦,都是生命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當我們理解這一點,那快樂與痛苦都可以保持它該有的樣子。

但當我們去否認生命的自然,否認事物會變化,而去追求某種永恆不變的美好答案時,我們就會在生命中創造更多的痛苦。

同樣是好吃的雞排不見了,有的人明白這些出現與消失,都是自然之理,而不是理所當然的應該要有好吃的雞排出現在自己的身邊,也因此,他能夠為了那些相遇而欣喜,為了那些離別而傷心,這就是所謂的「讓快樂與痛苦保持它該有的樣子」。

相反的,有些人則是卡在對於永恆的執著與幻覺之中,於是創造出更多的痛苦。比如說想要「永遠都可以吃到這份好吃的雞排」,那他就會在他的生活周遭創造很多的痛苦,比如說他會怪為什麼房租要漲,為什麼老闆要改變做法,為什麼自己喜歡的店都會倒閉……

諸如此類對於永恆答案的追求,還有像是:怎樣才可以永遠的幸福、怎樣才可以永遠不遇到爛人、怎樣才可以永遠不用擔心錢不夠用……當我們越是去追求某種符合「永恆幻想」的答案,其實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創造」出更多的痛苦。想起了小時候父母老師可能整天說以後賺的錢可能不夠用,所以要你去做這個那個,在生活中創造出一堆痛苦;而當我們認真地去追求賺更多的錢,想說賺到怎樣的錢之後我就可以永遠地不用擔心錢的問題了,不過實際上呢,不管一個人賺了多少錢,我們都還是能夠找出某種「可能性」,說明他賺的錢不夠,還要繼續賺更多的錢。這就是對於永恆的幻想與執念帶來(創造出)的痛苦。

而只有認清這種「永恆的答案」並不存在,就算我們賺了再多的錢,擁有再多的東西,我們的生活中還是會有讓我們要擔心與煩惱的事物,所以我們才可以去擔心該擔心的,以及為了那些不用擔心的東西而感到開心。正如我們認清了「或許賺多少錢都不夠用,我們依然會為了錢的事情而煩惱」,我們就可以好好地為了該擔心的東西而擔心(比如買房買車),也可以為了自己可以不再擔心而開心(比如說以前可能為了買手機而煩惱,某一天可能發現自己不再煩惱了,於是我們就可以發現這是一件令人感恩的事情),而不是去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完全不擔心錢的事情。越是去幻想,就越會因為這種不符合自然的永恆執念而感覺到痛苦。

第三個建議是區分「意願」跟「能力」。有意願不代表有能力,有能力不代表有意願。言語是很模糊的,我們無法知道對方說的到底是哪一種,所以我還是那句話,嘴巴上說的都是聽聽就好,要判斷一個人還是從行為上來看。

最後簡單回應一下你的問題,對方說的話到底要不要信,建議不要以言語為主來判斷,而是以一個人的行為來判斷。

當任何一個人講那些「永遠、一定、一輩子」的時候,本來就該意識到這些只是好聽話而已,就跟你去外面餐廳吃飯聽老闆亂吹自己的餐廳多好吃差不多的感覺。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承諾永遠,因為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或對方)明天會不會突然得流感死掉。那些永遠與一輩子,充其量只是表明一種決心而已,就跟老闆說「蜜蜂不純砍頭」是差不多的東西。

但話又說回來,就算一段感情無法走到最後,也不代表中間的過程沒有價值。生命的過程總是有一些好與不好,而這就是人生,這就是自然之理,就是這樣而已。沒有甚麼為什麼或是誰欠誰,還是甚麼理所當然之類的東西。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