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我是目前大四的學生,有一個交往七月個月的對象。女友本身是一個極度沒有安全感,高敏感,且焦慮型依附的人。在這交往的過程中
因為我跟他交往之前同時也有和其他異性聊天,然後那個異性喜歡了我但我並不喜歡她。交往之後我想說做為同學之後上課還有往來,保持一天甚至34天回覆的模式,但女友反應過後就再降低回覆的頻率和內容,轉為課務上的問題為主。但女友仍不滿意所以之後變成毫無交流。
之後我知道他很在意女性友人後會和其他人保持距離不刻意聊天,只有看到好友的限動會偶爾回覆完話題就結束了不會有後續的延伸當然也不會回覆曾經喜歡過我的異性訊息。
而這時候還有一個大學同學A跟我蠻要好的,常常來我們的租屋處作客或者作息相近所以一起上放學,但我跟女友反應我是妥妥的異性戀然後那個人也沒有長在我的審美上之後稍微消停比較不在意那個同性友人。
再後來我還有一個很要好的同性大學同學B,他會分享在IG上分享妹子好笑的文章之類的,就是順手分享給他的朋友,然後我們生活上也肯定有重疊的部分。女友起初會在意的是我在IG上會回覆他分享的內容相較於回覆女友分享的事務,然後我一開始是以我在LINE跟女友上都秒回然後在IG上偶爾才回覆,只是因為女友的都是影片然後IG不好快轉有沒有兩倍速,相較於同學B的梗圖不能快速瀏覽所以就比較少看。但女友就會覺得朋友B對我來說是不是比較重要。我的解決方法是請女友跟我說影片的那個重點是他覺得有趣的然後我也看影片的時候優先看而且回覆他IG的頻率比其他人高很多。限時動態也只有轉發她的IG主頁還有標記他的名字。
但他還是會覺得我跟朋友B太要好他會吃醋為什麼要每天傳訊息。但已經儘量減量了。
然後女友雖然有我的手機密碼。但我對於被他翻訊息還是會感到焦慮,可能是私下打打嘴跑不正確的言論,或者是涉及別人的隱私,也有我不想他看了我要解釋不必要的麻煩的因素,所以跟他說我的可能會需要一點點隱私,他也會因為這個感到生氣就覺得兩個人在一起為什麼需要秘密。
最近一直爭吵的點是因為他覺得我和那個B友人太要好了,我們兩個像情侶他是我男朋友的言論,但我會覺得我根本不喜歡男生他為什麼要一直說我們兩個在一起,然後她有來學校的時候我也是馬上放下我的朋友們去找她吃飯什麼的平時有空也是以跟他出門相處為優先,僅僅是利用我有空她沒空的時候和朋友相處,但如果她臨時有空我不想當一個妥妥的馬子狗所以會帶著他一起,但他表示不太喜歡我的那個朋友後我已經儘量以她為優先了。
目前我與我的哥哥一起共租房子,但自從女友在外租屋我們同居之後我大多時間都是和她住一起,可是我覺得那畢竟是我的家人我想一個禮拜回去一天她也會生氣,或者是我兩個禮拜再回去一天她也會不高興。然後我家住南部一個月會回去一個週末禮拜五晚上到禮拜一早上她也會不開心。
就我有回訊問過是為什麼後他回覆我說是怕我回家或跟別人相處很開心之後就不愛他了。我應對的措施是在生活上一直稱讚他的有點,然後跟他說我不會因為跟別人相處就不愛他了,而且我就算出門了跟別人相處了,還是會回來不會拋棄他。
然後告訴他是因為她是一個很棒很棒的人我才會喜歡她一定要相信自己是很棒的所以我才喜歡。
我在活動上的安排也是以她為優先,只要她有先說的事情我都會直接空出來排除其他事情,也知道平日因為我繁忙所以一定空出週日和她相處。但我們那天還是因為我問她如果我有先跟你說我要跟朋友出去出遊你願意嗎?他沒回答。然後我又問她如果原本只是約個晚餐但是續攤會稍晚但是會晚點回家可以嗎她反問如果我說我下班就因為想你又想見到你你會馬上取消續攤過來找我嗎?我那時候一時在思考沒有答上來,他就生氣說那我們就是不適合啊,我問她你怎麼想這件事情呢,他就說她認為我把他當成是綁架者不讓我有其他生活的人嗎,我說我沒有這樣想她只是要確認我究竟在什麼情況下這樣跟他說她會覺得不被重視,但我內心其實稍微認定我只要在你需要的時候不能放下你覺得應該放下的事情就是覺得他不重要,但我內心想的是如果只是因為想我我覺得我們同居晚上都會見面哪有這麼嚴重,而且若我在外地要怎麼辦,但這些我都沒跟他說。
在相處的過程中我已經不看A片因為他會覺得是外遇,退掉好看或胸部大的IG帳號追蹤因為他會容貌焦慮。因為她需要很多的陪伴所以減少很多社交,因為她不喜歡我離開所以減少和我哥相處的時間。
我承認我之前會因為覺得怕麻煩輕描淡寫或騙他沒有遇到異性友人他會覺得他不信任我,我也有認知到邊界感的問題後不去互動
他要我不跟異性私下來往我也做到了,我也報備我的行程和要做的事情給他安心。
但會覺得她遇到突發狀況或者是要跟朋友相處我都可以接受只要不是很重要決定好要一起做的事情都可以放他去,但她還是會在好的時候稱讚我,覺得委屈拒絕溝通或者是一直說我們不適合要分手。
我會沒有分手然後可以迅速處理完情緒跟他溝通安撫他是因為我知道他有這類型的問題所以想用滿滿的愛滿足她,然後不想分手是怕他不會遇到下一個這麼在乎他的一輩子就這樣了。而且我也還愛她。但他總是會在低落時先踢開我會感到很挫折。
就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好好瞭解和跟他溝通的方式嗎?我又覺得為了跟她在一起不跟任何人往來都淡如水似乎在校園生活中不太好做到,會陷入一個已經犧牲大多數的生活但他的需求好像無底洞的輪迴中
你好,
蘇美戰神不便回此封信,本信由皮夫peave代回。
先講個比較大原則的東西,雖然說你可能不希望分手,但情侶分不分手,不是「你一個人」可以決定的,除了你之外還跟你的對象有關。
不要有這種「我要怎麼做才不會分手?」「怎樣才是不會分手又可以解決問題的做法?」的觀念。因為很可能根本沒有所謂的正確而且可以獲得好結果的做法。就算你把你自己的那部分完全做好,情侶之間依舊可能會分手,因為情侶分不分手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人共同決定的事情。
所以,大方向來說,其實人跟人交往就是把自己的那部分做好就可以了,用自己覺得開心舒服的方式做事,用自己認同的方式過生活,至於結果是好是壞,最後會怎麼發展,那就是隨緣。
我們不可能遇到每一個人,都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也不該逼著自己痛苦地改變,適應對方,或是逼對方痛苦地改變適應自己;而是要懂得人跟人就是有一些適合或一些不適合,所以選擇跟自己適合與相近,或是能互相體諒容忍的人。
第二個要講的原則是,人跟人相處有一個誰「主導」的問題,具體來說是「誰的情緒比較能影響對方情緒」的問題。在不論是教育、心理又或者男女相處的場域,其實都可以看到類似的觀點。
舉例來說,大人帶小孩的時候,如果小孩的情緒非常的不穩,比如一直哭鬧,而大人也被小孩影響到,導致自己的情緒變得不穩,比如變得憤怒暴躁。雖然可能表面上以大人痛罵小孩一頓結束,好像是大人贏了這場遊戲,但從比較底層的地方來說,其實是小孩子的情緒主導了大人,是小孩子贏了這場遊戲。所以作為結果,其實小孩子以後是會越來越多的哭鬧或是不穩的情緒出現,因為他知道這樣做可以影響對方。
相反的來說,如果大人擁有消化不良情緒的能力,能夠把小孩子帶給自己的負面情緒消化掉,然後同時利用自己安穩的情緒帶領對方,使得對方平靜下來,那對於那個小孩子來說,他也會認知到原來自己身上的負面情緒有其他的處理方式,所以他也會慢慢的從大人身上學習到消化不良情緒的能力,將穩定情緒的能力內化到自己身上。
那類似的例子還有,比如說心理諮商師與他的個案的關係,以及有人會說跟憂鬱症患者交往或交友導致自己也變得憂鬱,也有的人說自己的憂鬱與焦慮在認識了一些情緒安定的人之後,情況變好了很多,這背後也是同樣的原理。這就是一個誰的框架比較穩定,誰的情緒主導誰的問題。
我之前也有一封回信提到相關的內容,那封信叫做《分離焦慮症》,講的是當事人的男友有分離焦慮,所以男方想要逼女方不要工作,可以二十四小時待在一起,這樣子的一封信,你同樣也可以參考我的回信內容。
所以我要開始談一些比較具體的東西,第一,我會建議你照顧好自己的感受。
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你認為看A片是對的那就繼續去看A片,你認為追蹤大奶網紅正妹是你生活的一部分,那你就應該繼續做。當然你現在的女友可能會感到不滿,想分手,那就是之後再看。
但這邊你必須意識到的是:這並不是「你」想要分手,而是「你們」兩個人共同決定要不要分手。
當然如果你真的很不想分手,你可以為了對方改變,比如說不看A片或是不追蹤奶妹之類的;但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如果對方真的很愛你,真的很不想跟你分手,對方也可以選擇容忍你看A片或是追蹤奶妹。
當你真正的理解這一點之後,你就會知道其實吵這些東西很無聊。對方永遠可以批評你哪裡做得不夠好,不夠多;反過來說你也永遠找的到地方批評對方愛得不夠多,不夠好。但我們真正該做的不是找一個交往對象然後整天吵這個吵那個,要對方改或是要自己改;我們該做的是找一個彼此適合的對象,觀念差距沒有那麼大,能夠看見對方的優點與付出,能好好的溝通協調,好好的相處而不是大部分的時間只感覺到痛苦的相處對象。
你真正能做好的,就只有「你」自己的那部分。而感情是兩個人的事,感情最後的好壞由兩個人共同造就。
如果你覺得你認識同性、異性朋友對你的人生是正確的事情,那就去做。如果這份感情因為這樣就沒了,那也是你們兩個人共同造成的結果。但這樣也沒關係,你之後可以去找其他適合你,跟你有著相似觀念的對象;她也可以去找適合她,跟她有相似觀念的對象。
所以這邊我也要提了,我認為這種「不想分手是怕他不會遇到下一個這麼在乎他的」並不是一個好的心態。她的人生能不能遇到下一個她覺得好的對象,是由她自己的日常言行決定,這是她自己該做的人生功課,而不是你該幫她負責。
說到底就是「界線」的問題。知道哪一些部分是自己該管的,該負責的,哪一些東西自己能做;同時又知道哪一些東西是自己不該管,不該多嘴,知道自己最多能做的就是提供建議,而事情最終的決定權在對方身上,並懂得尊重對方的看法。
比如說「安慰他人」好了,其實很多人並沒有搞清楚安慰他人的界線,當他們看到別人表現出傷心痛苦的一面,他們就跳出來想要「說服」對方你應該怎麼想,應該要怎麼做,你其實怎樣怎樣……這其實就是一個不清楚「界線」的表現。當我們越是去說服對方應該要怎麼想,比如說一個人批評自己很醜,然後我們一直想要去說服對方並沒有很醜,又或者是某個人分手很傷心難過,然後我們一直想要說服對方遠離的一個爛對象,沒有甚麼好難過的,像這種做法通常並不是一個好的做法,因為它削弱的對方的「主體性」,我們只是去說服對方「你的想法是錯的,你應該聽我的想法」,但與此同時,在我們之外,這個世界肯定有更多的人會去告訴當事人「你應該聽我的想法」,就比如說一個人會覺得自己很醜,那肯定是這個世界上已經有好多好多的人告訴(或側面的暗示)過他他很醜或不帥,所以他才會因此覺得傷心;一個人會因為被分手而傷心,肯定也是有無數的人事物讓他知道,其實他交往的對象有他的價值,而不是甚麼分手無所謂的對象。這就是為什麼這種沒掌握好界線,強硬的安慰他人的方式會沒有用,因為當你越是去說服對方,其實也就是告訴對方「被說服」這一件事情是很正常的,很正確的,這背後隱含了「世界上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觀念,你應該聽我的或是我應該聽你的。而一個人的說服,是不可能贏過全世界一起說服的,所於對於被強硬安慰的人來說,他只是越活在這個主流、追求正確,一個沒有調整空間的痛苦觀念之中。
這就是沒有掌握好人跟人互動「界線」後可能會造成的問題。
那反過來說,怎樣可能是相對有掌握好界線的安慰方式呢?比如說很久以前有幾封寄給我的信,有一個人的內容大概是甩掉男朋友在想說自己是不是渣女,還有另外一方是被別人騙泡然後再懷疑未來是不是不會有男生喜歡自己。像這種信,我不是在那邊說服女生她不是渣女,又或者是說服還會有人喜歡她。我做的事情,就只是單純的發表我的個人意見,並且清楚的表明這只是我的個人意見而已。比如說我記得我當初信的開頭就說了我個人覺得這樣的行為還好啦,但每個人有自己的標準,然後另外一篇我可能是回了有一些男生可能在意,但有一些男生可能不在意,人終究是按自己的價值觀行事,自然會遇到相似價值觀的人。
對於當事人來說,她們需要另外一個人去告訴「她們應該怎麼想」嗎?並不需要,因為已經有夠多的人嘗試告訴他們應該怎麼想了,所以他們才會覺得自己是渣女又或是自己被騙泡很糟糕。已經有夠多的人想要越過「界線」管到她們身上,不需要再多我一個,而我真正能幫助到他們的就是「誠實」的告訴她們我自己的想法,並且讓他們意識到「喔,原來有人有不一樣的想法喔」、「原來人跟人的想法可以不一樣」、「原來人可以不用說服對方或是被說服,人們可以同時有不同的觀念但又好好的相處,原來不用去追求某種正確的答案,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很多人不知道,真正能夠治癒或安慰他人的,不是靠那些好聽的話,而是靠「誠摯」。
誠實的語言自然有其力量,而一個為了說好聽話安慰他人,而去欺騙自己言行的人,其實別人也都會感覺的到,而且這還會造成後續彼此的溝通越來越不誠實,越來越扭曲。
所以拉回你的狀況吧,像我前面建議你的,比如說如果你覺得看A片是一件好事,那你就應該把這一點誠實的表現出來,而不是去隱藏或是欺騙對方,這對你們沒有好處,而且那種扭曲跟不舒服的感覺,就算藏起來別人可能也感覺的到,後續也可能造成彼此的不信任。
自己喜歡甚麼,想怎麼過自己的人生,自己界線之內的事情,是你自己可以決定的。而兩人的交往結果好壞,是在個人界線之外,是兩個人共同造就的。沒辦法只靠你自己就決定結果好壞。
然後像是女生一天到晚會問你一堆無聊問題,像你說女生會問你「是不是喜歡哪個男生?」「是不是喜歡哪個女生?」,也記得,你該做的不是說服對方,因為對方就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們要學會尊重這一點。你該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誠實的表達出來,這樣就夠了,這就是你能夠做到最好的部分,至於對方接不接受,或是最後的結果好壞,那也是在你的個人界線之外,不是你能夠控制掌握的東西。
同時,我也會建議你,詢問對方「誠摯」的想法。比如說對方問你是不是喜歡那個男生,你可以誠實的說完自己喜歡怎樣的對象後,你其實可以反問對方「你是真的認為我喜歡那個男生嗎?」「你為什麼會覺得我喜歡他?」「所以你希望我跟你分手後跟他交往的意思嗎?」……諸如此類的問題。
當然我必須說,這其實有很多的細節,比如說你詢問的語氣跟心態長甚麼樣子,這會大大的影響你說那些話的後果。記得我剛剛前面說的「誰的情緒主導誰」的主題,與這邊息息相關,但這種東西說真的只有現場慢慢練。
我想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該去「說服對方不這麼想」,因為那就是對方實際上的想法,而我們該去做的事情是表達自己實際上(誠實)怎麼想與了解對方實際上(誠實)怎麼想。
這就要說到帶小朋友(同時也是人際互動)的相關主題了,比如說小朋友很常發生「表面上表達的」跟「內在真實需求」不一致(沒辦法誠摯)的問題,比如說小朋友的真實需求可能是想要玩,想要有人理他,或是關注他,但是小孩子表面的行為,卻可能是以「搗亂」的方式來進行,故意說錯話或是故意做錯事。
那我們該做的事情,第一當然是確保現場安全啦,但在那之後,重點不只是告訴小朋友表面的那些行為錯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教導「為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怎樣才是一個好的方式」。
如果我們忽略小孩子底層的真實需求,只是在那邊告訴小孩不能做這個,不能做哪個,那小孩子的真實需求沒有得到好的滿足,他們也不知道怎樣是好的方式(一個適應社會的方式)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就會不斷地去試錯(又或者是完全的放棄變成心理有問題的小孩),然後看起來就會像是一個個問題兒童。
當然這種問題不只出現在小孩身上啦,很多大人也是。隨便舉一些例子,網路上常常看到很多人想要自己被看到,他們有被稱讚被關注的需求,但他們的實際行為確是批評東批評西,想要藉由批評別人來證明自己很優秀,得到別人的稱讚。當然作為一個可能比較有經驗的人,我們就會知道這種表面的行為方式並無法match到他底層的真實需求,所以通常事情會往更糟糕的方向走去,比如說他可能會更多的吸引到跟他一起互相吵架,互相批評的人。明明想要稱讚最後卻獲得批評。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要你反問對方的原因,因為你必須要了解「對方真實的需求是甚麼」。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當我們能夠了解一個人的真實需求,並教導或告訴對方怎樣才是一個適應社會的行為方式,而且可以獲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那對方的行為才會真正的有所改善。而不是東牆破了補東牆,西牆破了補西牆,但沒有處理問題真正的根源。
反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可以突顯出對方不誠實的溝通(再次強調,前提是你自己的內在精神夠安定,情緒夠安穩;如果你自己情緒也不穩的話反問很容易變成吵架)。比如說你覺得你女朋友是誠實地認為你喜歡男生嗎?反問是可能揭露出這些內容的,而只有真正的挖掘到對方深處的需求,你的回答才有可能真正的讓對方滿足,而不是停留在那種每隔兩三天問一次的那種狀態,因為對方沒有得到他真正想要的。
你也可以想一想,假如妳女友的真實需求是獲得你的愛,獲得安全感與保證,希望你表現出愛她的樣子,但她的表面行為是好的方式(能夠適應社會,能夠維持健康感情的方式)嗎?透過質疑,批評或是謾罵對方,來希望對方做出愛自己的表現,我想並不會是一個好的互動模式。所以這其實又回到了我前面說的,不需要過度安慰,以及過度說服與回答對方的相關質問。像我自己帶小孩的經歷,要稱讚小孩肯定是在小孩做的很棒,而且我也真心覺得很棒的時候;小孩子狀況很糟的時候,需要的是確保問題不會進一步惡化(比如制止),然後不過度的反應,不需要過度的把事情搞得好像做錯事會毀天滅地一樣,也不需要明明做錯事卻還要稱讚對方,就是很簡單很誠實的讓對方知道我不喜歡這樣的方式,我感覺到不舒服,並且告訴對方怎樣是好的方式。
面對那一大堆「你喜不喜歡我」之類的提問,也是一樣的態度,把自己的態度誠實的表現出來就好,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欺騙自己很不好。如果你明明因為不能追蹤奶妹而感到不滿,但你卻不誠實的面對自己,然後你還是想要努力表現出一副對方很好,對方沒有問題,我很愛她的樣子,但如果自己都過不了自己那一關的話,你說出來的話也不會有力量,說出來對方也沒辦法相信你。結果交給上天,交給兩個人決定,就算你再怎麼努力說服對方,對方真的想分肯定分的了手,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說服對方我很愛她,說服對方不要分手,這不是你能管的事情,你能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部分誠實表達出來,然後去探詢對方誠實的想法是甚麼。
最後也還是再提一下,像你提到的「不想分手是怕他不會遇到下一個這麼在乎他的」的這種觀念,非常的不好。這也是一個並沒有掌握好人跟人互動界線的表徵。如果要我誠實地說的話,整封信看下來其實你自己內在的界線也沒有到很穩,所以你會跨到對方該處理的東西,又或者是你會讓對方跨到對方不應該跨的線,所以我的建議是你先照顧好你自己吧,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界限照顧好。只有你自己真的夠穩夠好了,才有可能真正的對對方造成好的影響。
界線相關的主題,網路上資訊很多,前幾年應該也有不少相關的書籍,建議你可以去參考看看。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