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很空洞

心情抒發 · 2024-03-28

目前是大二生
整體的學習還可以,
經濟上也沒有什麼困難,
有需要的話也有朋友可以幫助我,
平時在宿舍無聊也會做曾經喜歡東西,
明明一切都是偏好的,
但日復一日的生活還是讓我覺得空洞。


口袋怪獸

你好,

大部分的時間,人都會在兩極之間徘徊。

一端是舒適、熟悉、安全感、無聊、空虛;另一端則是挑戰、新奇刺激、不安全、害怕與崩潰。

如果你有看過一些關於舒適圈的論述,或是一些關於精神分析對於小孩子行為的論述,多少可以看到跟以上相似的說法。

終究人們要在兩極之中尋找一個適當的位置,過度的偏向某一方,只會產生問題。就比如過度的沉溺在舒適與熟悉的環境中,可能導致生活的無聊與空虛;但過度的面對挑戰與新事物,也可能導致安全感被破壞,或是精神崩潰。

所以以下給你幾個簡短的建議:

1. 挑戰

想想能不能在生活中面對更多的挑戰,生活中那些已經很好的東西,看能不能挑戰變得更好。

比如說打遊戲可能牌位有金牌,雖然覺得很不錯了,但我也可以挑戰自己能不能爬上白金。

比如說老師交代的作業寫完了,確實很棒,但我能不能連作業的bonus部分也一起完成,甚至是挑戰自己能不能利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做一些真正有影響力的project,而不是作業報告交出去,分數拿完就沒事了。

2. 嘗試新東西

去試一些自己沒有碰過的東西,嘗試一些自己看別人做,覺得很棒很厲害的東西,或是想一想自己小時候有沒有甚麼天馬行空的夢想。

比如說看人家彈吉他唱歌很厲害,那自己是不是可以學習演奏、唱歌、編曲……

看別人網美帳號經營得很厲害,那當然我不可能做到像他們這麼厲害,可以到處出國玩到處吃美食;但我也可以學一半,比如說紀錄自己住家附近有哪一些景點,有哪一些美食,然後也可以學習一些甚麼攝影,修圖,或是平面設計與排版的知識。

還有很多東西,像是寫程式、繪畫、寫作、寫劇本、做遊戲、健身、下棋……,畢竟現在的世界很發達,資訊很流通,真的想要找新東西學習,那是肯定找的到東西研究的。

3. 投入

最後提一個「投入」,英文常常會用engage這個詞(engage in \ engagement?)。

這個詞,常常在一些關於「滿意」、「幸福」、「意義」之類的主題被提到。

硬要解釋這個詞有一點難,甚至我覺得真正要懂這個詞,靠的不是「理解」而是「體會」。

要我講的話,形象有一點像是:跳進(投入)一個游泳池,把自己泡在一個環境(水)之中,然後忘記那以外的事物,的那種感覺。

增加一件事情的難度(也就是挑戰),是一種簡單使人「投入」的方式。因為事情超出自己熟悉的難度,所以必須全神貫注,盡情的投入其中。

在很久以前,也流行過甚麼心流、zone……之類的說法,然後仔細去看那些東西,也會提到甚麼意義、充實之類的詞(也就是空虛的相反)。

但話說回來,想要投入也未必要依靠增加難度,就算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也是可以用心投入,而這之中就可以感覺到某種實在或是充實的感覺。

比如說我現在要塗油漆,或是要把一張白紙全部塗成藍色,我可以敷衍的塗一塗,或是一邊塗一邊分心,想著晚餐要吃甚麼或是今天路上看到哪些正妹;但我也可以一筆一畫,專心致志的把每一個動作做好,這之中的差別就是投入與否。

還有像是被老師罰抄寫,抄的時候只想著趕快把東西完成交出去,對比於我自己可能看到某些好文章想要一字一句慢慢抄,或是在抄經的時候,很認真一筆一畫的把精神貫注其中,這之中的差別也是投入與否。

而這之中就會有充實與空虛之分。

上面的東西看得懂的話,其實也可以發現就是很多人喜歡說的正念啦,其實心流跟正念本來就是相似的主題,然後跟那些甚麼意義、幸福之類的,也是相關的主題。

最後也提一下,engage這個詞,也常常用在關係之中(比如男女交往),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假如自己跟一個人交往,但自己其實打從一開始就沒有很想要跟對方交往,然後也沒有很在乎對方,而就只是為了交往而交往,可能剛好告白成功,或是剛好被告白了,所以就交往了,這就是一個「不是」engage的狀態。

那相對來說,一個投入的狀態,則是真的把自己的身心丟進去關係之中,比如說真的會在乎對方,或是真的會受到對方的一言一行影響。

我們可以發現「投入」與否,就會跟充實(空虛)或是意義的主題相關。

當然我還是強調一下啦,並不是說投入一定會有好的結果,也不是說所有的人,所有的項目都值得投入;我這邊要強調的是「投入」跟「充實、意義、空虛」的主題有關。

所以很多時候想要處理這種空虛,可能就需要去體會並實際的「投入」一些項目之中。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