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內心充滿了恨

心情抒發 · 2024-03-18

使者好,我很喜歡皮夫peeve的信件,我想請他回覆這則信。


恨意太多,而我知道該指向誰。
我恨的那個人,七年多前和我在高中社團認識。我們是很好的朋友,我們非常親密。她的家庭待她不公平,但她卻溫柔又正直,做事認真,我為此很愛慕她。

後來她漸漸疏遠我,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事。我們原本是很好的練球搭檔,但她突然找了別人,不再和我練習。我猜是因為我的球技跟不上她。她平時對我冷漠疏離,有時卻會突然道歉,或是要我抱她、安慰她。我不知道她為什麼會這樣,但我每次都是接受的。我沒有質問過她,也許我害怕她告訴我她不喜歡我,我不敢聽到這句話。

我把我的心事、我的缺陷藏起來,不讓她看到,我怕她會因此更討厭我。我也把我被她傷到的傷口藏起來,怕她會自責,也怕她嫌惡,認為沒有人喜歡太玻璃心的人。我盡可能笑嘻嘻的,跟大家打成一片,隱藏我的多愁善感,隱藏我的弱點和失敗,我想與此同時,我也把我的真實藏起來了。

事實上,我的內心是多麼的失控,我很害怕,充滿羞愧,我覺得自己的能力很差、外表很糟,而在我眼裡穩重又上進的她,肯定看不起我,卻又不想傷害我,才會出現如此反常的舉動吧。我就這樣度過了高中,學測和指考,我都考得不佳。一個一心隱藏弱點的人,一個難以直視自己的人,要怎麼成長進步?

她曾和我透露過她有自殺的念頭,至於為什麼,她從來不告訴我。她平時的冷漠疏離令我很傷心,但她總是面有難色的說她知道自己很糟糕,但無法控制自己。她說她很喜歡我,不是因為討厭我才這麼做的。我雖然理智上能明白,心裡卻無法接受,因為我一直感受到的都是她的嫌棄。我知道人會在潛意識裡討厭那些自己身上也有的負面特質,儘管人們理智上並不承認,我猜想她是這樣的狀況,我猜她討厭我的過度感性、敏感脆弱,因為她本身也是這樣的人。奇怪的事,擁護這個想法的我,卻不討厭她的這些特質,反而覺得可愛,想保護她。我想她的內心有許多痛苦,希望自己有能力能讓她依靠,能幫上忙。她沒有朋友,跟家人也不好,她身邊只有我而已,我想她需要我,我不能丟下她。

上了大學後,我還想把自己修飾的更好,再讓她看到我已經不同以往了。我把這種執念,放在我的身材上,我不停的減肥運動,想求速成,因為想趕快去找她。我一直有暴食的問題,但我掩蓋的很好,沒有人知道。我想變成充滿自信的狀態,這樣就能直面她,直面那個充滿羞愧的自己。我是一個能夠克服內心自卑、有勇氣面對並改善現實的人,我想這樣向她證明。這麼做的話,她就會肯定我,也會信任我,而不再把我推開,我是這麼想的。

除了身材,還有學業。我想轉到熱門的科系,以後能有比較好的經濟條件,我想讓她看到我是一個有擔當的人,有能力照顧她。我還看了好多心理學的書,想知道怎麼幫助一個內心破碎黑暗的人。我想為她做的事好多好多,我把自己當作超人,期望能夠變成一個理性、果斷、堅強的人,我想要的,是成為一個能和她互補、保護她的脆弱的人,然而我們的本質是如此相像,我明明也是一個脆弱敏感的小女生,卻激烈的想改變自己。

這麼暴力的對待自己,我的情緒變得很不穩定,體重開始失控,我感到無比的害怕。在這種狀態下,做什麼都效果很差,眼看考期將近,我開始放下速成的執念,也有點放下她了。我和其他人一樣平凡,無法拯救別人,我沒有那麼偉大。我想要接納自己,我希望自己即使很平凡,身材普普、能力普普、條件也不怎樣,還是能被溫和的對待,能夠好好的生活,能夠看到自己不錯的地方。我漸漸穩定下來,好好準備考試。

這段時間我們聯絡過幾次,後來她卻消失了,不看我的訊息,也不接電話。
直到我們見面了,那年是大三結束的暑假,我剛重考到一個前途較佳的科系,對職涯開始有了規劃。我們聊了以前的事。她說,疏遠我的原因,純粹是因為吃醋我和其他人太要好,她控制不了她的佔有慾。想自殺也是因為這個。她說不看我的訊息是因為怕我離開她,太害怕了,所以不敢面對(我不明白)。她說她離不開我,大學這幾年,她只想和我恢復關係。她從不嫌棄我,她知道她這麼做很糟糕。她要我答應她,不要和別人要好,把她當作最重要的人,這樣她就不會再對我冷暴力。我知道她的意思,大概是想要交往,可是那時的我猶豫了。我很喜歡她,但我更想要健康穩定的身心。而且我覺得,她應該先解決自己內心的種種問題,那時再來討論我們的感情也不遲,我覺得這個順序才是對的。後來我們說好,寒假時再見。
我做了很多努力。我聯絡了接受同婚的牧師,和他通信(我是基督徒,剛上大學時還試著跟男生交往過,結果失敗告終);我試著表達,想寄東西給她,想讓她知道我不會離開,讓她安心;我看了更多書,想知道怎麼讓她有安全感。寒假時,她卻又消失了,我怎麼都聯絡不上。我想她可能像之前一樣,怕我離開她,最後我到她的大學找她。

我們聊了很多,後來每個月我都去找她一次,一直到她畢業。她告訴我,她已經不害怕我離開了,從談話中,她感覺她並不像她所以為的了解我,無論是以前的我或現在的我。她對我不執著了。
她說我對她太包容了,其實我可以生氣。
她說以前她疏遠我時,她會感到內心平靜,所以她即使知道會傷害到我,還是一直這樣做;而有的時候,她是在試探我,想看我的反應夠不夠大,想知道我夠不夠在乎她。
她說她就是一個比較自私的人。
她說我不適合當她的另一半。
她說她可能不適合跟別人交往。
她說一旦她不執著於我後,她就對我沒興趣了,我們的友誼可以結束了。

我試著挽回一陣子,後來我主動表示該結束了。我把她的聯絡方式都刪掉了。我的心裡充滿了憤怒,我以為她七年多來和我一樣,盡力為著對方著想,但她並沒有盡力,她更為自己著想,並且在她對我沒有感覺後,急著擺脫我,無視我們有過的感情和友誼,無視我曾對她的憐憫和愛惜。她把我當作沒有感覺的人,當成一顆有瑕疵的蔬菜,對我挑三件四。彷彿讓我靠近是她的恩澤,而我對她而言從來就沒有及格過。她給我的生命帶來風暴,然後留我一個人收拾殘局。我覺得我的心中充滿了恨。恨意實在太多了,而我覺得這些恨都該指向她。如果當初我能夠更勇敢的把自己隱藏的一面向她坦承,是否會有比較好的結果?


口袋怪獸

你好,

不好意思最近非常忙所以回得晚。

針對幾個段落回覆。

1. 

<quote>
後來她漸漸疏遠我,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事。……。她平時對我冷漠疏離,有時卻會突然道歉,或是要我抱她、安慰她。
</quote>

不穩定的人少碰,尤其自己也不穩定的話。

確實在情感上來說,有問題的人跟有問題的人處在一起,會感覺比較熟悉親近;但若是為了自己好,就要懂得在理智上遠離跟自己有著相似問題的人,然後多跟一些健康穩定的人相處,儘管跟那些正常人相處,可能很沒有「感覺」。

就比如,好吃的食物跟健康的食物不一樣。加了一堆香辛料的菜品,很是刺激人的食慾,但不代表吃下去之後腸胃會覺得舒服。

感覺是感覺,實際是實際,感覺很好不代表實際上很好,我感覺對面的妹子看我一眼她一定喜歡我,不代表實際上就是如此。

這並非說感覺不重要,而是說感覺就只是感覺,不要把感覺(感受)當成唯一真理。

感覺是可以被刺激、欺騙、操弄的。打開新聞媒體、看看政治選舉,就可以輕鬆明白這一點。

我們該追求的是讓自己的感覺貼近實際的狀況,當無法貼近的時候,則是用理智來輔助自己。

比如說我可能看到了大奶正妹,我感覺對方長那麼正個性一定很好,一定很適合當女朋友;但我可能實際上跟幾個正妹互動過後,明白了並不是正妹就一定個性很好。儘管我仍然覺得正妹讓我很有感覺,但我會懂得用理智來調整自己。

但很多人不是這樣,他們會死死抓著對方最初營造出來的感覺。比如說網路上總是可以看到像這樣的例子:甚麼男朋友追自己的時候很認真,讓自己很有感覺,但現在相處得一團糟,可能整天吵架指責、互相傷害之類的,然後在那邊問怎麼辦;還有一些例子是遇到渣男或是詐騙集團,想說對方的形象超好讓自己很有感覺,但實際上的相處自己就是一直吃虧。

像這樣的例子,就是把最初的感覺當成是真理,但卻忘了後面那一些實際相處的不舒服,也是感覺,也很值得重視。

感覺不會是某種一成不變的真理,也不會有甚麼值得追求的正確答案。感覺發生變化很正常,就比如國小讓我笑的很開心很有感覺的笑話,放在現在我不一定笑得出來。這並不是一個現在的我錯了還是笑話錯了的問題,而是實際就是這樣,我該認清楚的就是實際上是甚麼樣子而已。

有一些人可能沉溺在幻想帶來的感覺,有一些人則是不願意承認自己判斷錯誤,還有的人不願意承認時間可能帶來改變,這些人就容易忽視實際相處的不協調感覺,然後繼續困在那些最初對方帶來的感覺之中。

2.

<quote>
我把我的心事、我的缺陷藏起來,不讓她看到,我怕她會因此更討厭我。我也把我被她傷到的傷口藏起來,怕她會自責,也怕她嫌惡,認為沒有人喜歡太玻璃心的人。我盡可能笑嘻嘻的,跟大家打成一片,隱藏我的多愁善感,隱藏我的弱點和失敗,我想與此同時,我也把我的真實藏起來了。
</quote>

這是壞習慣啦,不過後面你說你有改了,所以我就不多講甚麼了。

有時候真的要想一想繼續原本的模式走下去最後會得到甚麼。

有些人的觀念是繼續下去撐到某一個時間點,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只要硬撐,超越某個點就會發生本質上的轉變。

比如說有人會說國中認真讀書,上高中之後就會發生本質上的轉變,變得輕鬆;有的人說高中要認真讀書,只要到了大學就會變得輕鬆;繼續下去有的人會說研究所、出去工作、退休之後就會變得輕鬆。

像這樣就是一種轉折點的思維,只要超過了某個點一切都會不一樣,但我現在是完全不信這一套。

我比較相信同樣的模式,如果沒有發生根本上的變化,那一切只會繼續下去,簡單來說就是「循序漸進」。

如果國中讀書讓你覺得很痛苦,那越認真讀書,讀到了一個相對來說成績好的高中,結果就是必須花更多的時間讀書來跟上課業,也就會變得更痛苦;如果想要調整,一定是在當下的時間點就可以調整模式,比如說在國中的時候就可以好好的思考要用怎樣的態度或方式來面對讀書考試,可以讓自己好過一點,而不是把願望交給虛無飄渺的上了高中一切就會不一樣。

那交朋友也是一樣的,如果你選擇隱藏自己,就不要幻想到了某一個時間點你們可以突然的不隱藏自己,突然的互相有深度理解,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希望尋求的是有人能夠接納自己的關係,那就一定要懂得循序漸進的揭露自己,先把自己比較淺的東西揭開,看看對方能不能接受,可以的話才有可能一路往更深的地方前進。而不是幻想某一個時間點之後一切都會不一樣。

3. 

<quote>
我很害怕,充滿羞愧,我覺得自己的能力很差、外表很糟,而在我眼裡穩重又上進的她,肯定看不起我。

她說她很喜歡我,不是因為討厭我才這麼做的。我雖然理智上能明白,心裡卻無法接受,因為我一直感受到的都是她的嫌棄。
</quote>

看到這部分呢,讓我想起過去回的一封信:《仰慕就是厭惡的源頭》。挺有趣的你也可以找來看看。

簡單來說就是當事人被批評的時候有意見,被稱讚的時候又覺得對方在說反話;看到自己欣賞的人表現得光鮮亮麗有意見(覺得自卑),當他欣賞的人表現出脆弱的一面時,他又有意見,覺得對方一個那麼厲害的人怎麼可能有脆弱自卑的一面,一定是裝的真噁心。所以我就想說「阿你到底是要怎樣」。

我是覺得這種「硬要把對方的話往反方向解讀的習慣」很糟糕。

如果對方說「喜歡你」,但我卻硬要解讀成「對方一定討厭我」。那到底我在尋求怎樣的關係?到底對方要做些甚麼才能讓我滿意?

如果真心覺得對方是個說話不夠誠意的人,那就不要跟對方建立關係,雙方當個普通的陌生人就好了,那樣並不會怎麼樣;但是既然雙方當了朋友,願意把對方說的話放在心上,那就好好的把對方的話從正面的方向聽進去,而不是每一句話都在那邊算計東算計西,想說背後是不是有甚麼反面的意思。

還是那個觀點,同樣的模式只會造就同樣的結果。想要建立一段彼此有誠意的關係,那就用有誠意的方式對待彼此,用有誠意的方式說話,用有誠意的方式看待對方的言論,當你把自己的那部分做好,那些喜歡說反話的人自然被你篩選掉,沒辦法跟你當朋友;但如果你自己對待他人不夠誠意,比如別人說話你硬要往不好的方向解讀,朋友說他今天不想吃炸雞你解讀成他嫌你胖,朋友說欣賞你,你解讀成朋友看你可憐安慰你,這樣那些有誠意的朋友也會被你篩選掉,最後就會剩下一堆喜歡說反話、喜歡亂解讀,還有覺得自己的暗示別人怎麼讀不懂然後在那邊生氣的人。

好好的想清楚一個問題,如果對方說喜歡你,你還不滿意,那到底對方要怎麼做你才能滿意。然後,你覺得這是沒做到的對方的錯嗎?

至於你說的「感受到對方的嫌棄」,我簡單提兩點。

第一,如果你覺得她真的在嫌棄你,她真的在說反話,那就不要跟對方當朋友,拉遠距離當公事公辦的陌生人就好。還是那句話,你到底是在尋求怎樣的關係呢?至少在我的心中,朋友不是說喜歡卻討厭,說討厭卻喜歡的關係,沒有人搞得那麼累的。

就比如你開頭寫喜歡我的回信,我不會在那邊想說你是不是討厭我的回信,早餐店老闆娘叫我帥哥,我也不會在那邊想說她是不是其實覺得我是醜男,要這樣子生活真的太累了。就算那只是客套的稱讚,本身也是一件很值得感恩的事情,那代表對方在乎跟我的關係,所以對方願意用這樣的方式(講客套話)跟我培養關係,就像有一些店家很常去吃,跟老闆老熟了,老闆問我好不好吃我也是笑得很開心的說好吃(雖然用客觀嚴謹公正的方式來判斷可能只有普通好吃或中上),但重要的是大家其實都只是想要看到對方開心而已。

不管怎麼說,這都不會是一個往反方向解讀的東西。這樣生活真的太累了,要那麼累還不如不要當朋友,不要建立關係,這樣就可以直接把對方的話當耳邊風。

第二,也是前面提過,感受不一定是真實的(對於本人來說或許是真實,但不代表對其他人來說,對世界來說是事實)。感受只有在不執著的時候,才會接近真實;至於滿腦子充滿執著與妄想的人來說,感受通常是很偏離現實的。去看看那些被詐騙的人,或是被渣男玩弄的人,當他們正陷入其中的時候,去問問他們的感受,他們絕對可以分享出滿滿他們想要相信的內容,還有感覺到的感受,但這不代表那些能夠對應到現實。

有機會的話可以去看我上面提到的那封回信。

<quote>
我知道人會在潛意識裡討厭那些自己身上也有的負面特質,儘管人們理智上並不承認,我猜想她是這樣的狀況,我猜她討厭我的過度感性、敏感脆弱,因為她本身也是這樣的人。奇怪的事,擁護這個想法的我,卻不討厭她的這些特質,反而覺得可愛,想保護她。我想她的內心有許多痛苦,希望自己有能力能讓她依靠,能幫上忙。她沒有朋友,跟家人也不好,她身邊只有我而已,我想她需要我,我不能丟下她。
</quote>

這部份呢,我只能說:投射,是拿來好好地反省或檢驗自己的目光或行事有沒有過度偏移,而不是拿來給別人貼標籤,檢討對方該怎麼想怎麼做的。

退一萬步好了,就算你對對方的分析正確又怎麼樣,那也是對方的人生,跟你無關。

你更應該把這些東西好好的應用在你自己身上。

比如說你可以去思考是不是因為你討厭自己,所以你才覺得別人都討厭你,別人說喜歡你,你卻感受到對方在嫌棄你之類的。

比如說像你後面提到的幾個段落,甚麼你覺得自己成績變好身材變好對方就不會離開你,根據你的描述對方是完全沒說過這種話的樣子,所以是不是其實只有你自己這麼想,然後你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在對方身上,覺得對方也是這樣想。

還有甚麼轉系,賺很多錢,照顧對方,對方就會喜歡你之類的,其實也是差不多的概念。

我在這邊想表達的重點,並不是我以上的猜測是正確還是錯誤,那一點都不重要。我想表達的是:「投射」是一個像這樣子應用在自己身上的工具,幫助自己去判斷自己的行事與目光是否有所偏移。

去認清楚說「喔,原來我是這樣想,所以責任在我身上」,而不是把自己的願望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想說都是因為對方的關係所以我才必須這樣那樣做;但可能對方根本甚麼都沒說,甚麼都沒表達。一切都只是因為我這樣想,所以我把對方的行為做那樣的解讀。

4. 

<quote>
這麼暴力的對待自己,我的情緒變得很不穩定,體重開始失控,我感到無比的害怕。在這種狀態下,做什麼都效果很差,眼看考期將近,我開始放下速成的執念,也有點放下她了。我和其他人一樣平凡,無法拯救別人,我沒有那麼偉大。我想要接納自己,我希望自己即使很平凡,身材普普、能力普普、條件也不怎樣,還是能被溫和的對待,能夠好好的生活,能夠看到自己不錯的地方。我漸漸穩定下來,好好準備考試。
</quote>

我覺得很好啊。

很多人都喜歡幻想做大事要像電視影劇一樣七上八上,高潮迭起;不過我覺得現實之中還是平凡與長久地累積可能比較重要。

就像有人會用短跑衝刺跟馬拉松來比喻,還有我前面有說刺激的食物不等於健康(長久)的食物,我覺得很多概念是共通的。

5. 
<quote>
我們聊了以前的事。她說,疏遠我的原因,純粹是因為吃醋我和其他人太要好,她控制不了她的佔有慾。想自殺也是因為這個。她說不看我的訊息是因為怕我離開她,太害怕了,所以不敢面對(我不明白)。她說她離不開我,大學這幾年,她只想和我恢復關係。她從不嫌棄我,她知道她這麼做很糟糕。
</quote>

這部份呢,對於對方所說的話,我個人是不太想評論,因為那是對方的事情,跟你無關,而且沒跟當事人有接觸我也不太喜歡評論甚麼。

我還是那個觀點,如果你願意相信對方的話,那就相信對方的話,那下一個問題就是你能不能接受對方表現出來的樣子而已。

那如果不相信的話,就把對方當成一個不夠誠意的人就好,那就不要深入交往。如果跟一個人互動還要整天算計來算計去,那樣真的太累了,生活不是在拍甚麼特務電影、權謀影劇還是後宮甄嬛傳。

那些戲劇當成生活的調味料看看可以,如果要把自己生活每一天都搞成那樣子,我想那是不健康的。

<quote>
她要我答應她,不要和別人要好,把她當作最重要的人,這樣她就不會再對我冷暴力。
</quote>

這部份呢,蠻嚴重的,是個警訊(Red flag)。

看到有這種類似言論的人,建議還是保持距離比較好。

第一個簡單的建議是,不要把別人當成最重要的人,要把自己當最重要的人。

然後,看到對方講這種話,就隨便回個「我已經把你當成最重要的人了,你怎麼都看不出來,我好傷心。」情緒勒索回去就好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很無聊的屁話啦,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出來,就是其實「把對方當成最重要的人」,根本就是一個沒有標準,隨人說說的屁話而已。就算你做得再多,對方也可以找出理由說你做得不夠,沒把我當最重要的人;就算你做得再少,只要你懂得嘴砲跟情緒勒索,你也可以嘴回去說「我對妳付出了XXX你怎麼看不出來,我對妳好失望」,當然如果對方也懂得嘴砲跟情緒勒索的話,對方也可以回甚麼「你做得都是自以為對我好,我甚麼都沒感覺到」之類的,然後雙方繼續無限吵架跟情緒勒索。

這都是些很無聊的東西。

我還是那個觀點,找朋友不要找必須那麼用力才能好好相處的。儘管生活可以搞得像八點檔一樣很刺激,但刺激不代表健康,有感覺不代表適合,這些東西都是兩回事。

關於Red flag的部分多說一些,你可以去找一找關於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相關的文章,至少有一陣子這個詞常常被拿來用在兩性相處的文章之中,那些文章你可以找來看看。

這種「孤立交友圈」或是「把對方視為神(或神的代理人)」的行為,通常是帶有一點危險的色彩。當然不代表對方實際上一定有問題,只是建議要習慣性的注意這些,這不是健康關係該有的樣子。

然後,也不要拿著我叫你看的文章去批評對方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很爛哪裡是人渣,那些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了解怎樣的關係與相處是健康的,而怎樣可能是不健康的。

6. 
<quote>
她說我對她太包容了,其實我可以生氣。
她說以前她疏遠我時,她會感到內心平靜,所以她即使知道會傷害到我,還是一直這樣做;而有的時候,她是在試探我,想看我的反應夠不夠大,想知道我夠不夠在乎她。
她說她就是一個比較自私的人。
她說我不適合當她的另一半。
她說她可能不適合跟別人交往。
她說一旦她不執著於我後,她就對我沒興趣了,我們的友誼可以結束了。
</quote>

看起來她挺了解自己的呀。

其實我覺得這一段最棒的地方是,你對於對方的評論是最少的。

事實跟評論(評價)不一定一樣。綜觀整封信下來,最多的是你內心對對方行為的想法與評論。

比如說對方可能做了啥(這是事實),然後你覺得對方一定是怎樣怎樣想,所以我必須又要怎樣怎樣(這是你對於事實的想法與評論)。

當然有想法與評論沒有問題,但是要切記,對對方的想法與評論,不代表事實就是如此或對方一定就那樣想。

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把念頭停留在事實就好,然後對那些後續的想法與評論保持謙虛,其實就是正念啦。

比如說對方說她想自殺,那我們只需要知道「事實上她說出了她想自殺」,這樣就夠了,就可以停了。至於那之後的念頭,甚麼她過去在家裡遇過甚麼悲慘的故事,還是她哪段上學時光過得很慘,又或是甚麼她家裡有欠債還是被性騷擾過……除非當事人有自己提過,不然這些隨之而生的東西,不過是「我」個人的幻想而已。

因為我覺得「說出想自殺的人應該經歷過很悲慘的事情」、「很悲慘的事情我只想得出這些」,所以我就去亂安排對方的經歷、想法,甚至安排對方的個性,想說對方會怎樣怎樣一定是因為怎樣怎樣;但實際上是怎樣呢?這本來就只有當事人才知道(或許當事人也不知道)。這不是我能夠亂想,亂安排的。

問對方為什麼想自殺,對方不回答,那我們也只需要知道「在事實上對方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即可」。至於那之後的念頭,甚麼對方可能討厭我所以不回答,或是對方不夠信任我所以不回答,這些都只是個人的念頭,而不一定代表事實。

當然我們可以對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但一定要懂得對自己的想法保持謙虛,也就是說知道「這只是我的個人想法,而不一定代表事實。在我的想法之外可能還有成千上萬的可能性。」

7.

<quote>
從談話中,她感覺她並不像她所以為的了解我,無論是以前的我或現在的我。她對我不執著了。

……

我的心裡充滿了憤怒,我以為她七年多來和我一樣,盡力為著對方著想,但她並沒有盡力,她更為自己著想,並且在她對我沒有感覺後,急著擺脫我,無視我們有過的感情和友誼,無視我曾對她的憐憫和愛惜。她把我當作沒有感覺的人,當成一顆有瑕疵的蔬菜,對我挑三件四。彷彿讓我靠近是她的恩澤,而我對她而言從來就沒有及格過。她給我的生命帶來風暴,然後留我一個人收拾殘局。我覺得我的心中充滿了恨。恨意實在太多了,而我覺得這些恨都該指向她。
</quote>

從一個比較嚴苛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其實你也沒有很了解她。

你更多的是了解一個你想像中的她,而不是真正的她。

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一個人,那對於他的行為(事實),應該不會感到太意外;如果當對方的行為(事實)與自己的想法不一樣,甚至相反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認清楚說我們的想法只是我們的想法,重要的是對方表現出來的事實,而不是去想說「對方表現的跟我想的不一樣,這是對方的錯」。

但到底是「對方不夠認識他自己,我對對方的想法與評估一定正確的」還是「我不夠認識對方,所以我對對方的評估錯誤」呢?

還是前面的那個老問題,投射。

個人會覺得你把你自己太多的幻想投射在對方身上了,那當然當你發現對方跟你想的不一樣的時候,會覺得生氣或憤慨。

比如說你覺得你盡力為了對方著想,所以你就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在對方身上,覺得對方也應該要同樣的盡力為了你著想。但如果對方根本沒有明確的說過「她會這樣做」,那「你的想法」就只是「你的想法」而已,從來不代表任何的事實與承諾。

前面那一堆甚麼想要幫助包容拯救對方,基本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再次強調,不是不能投射(因為就極端的理論而言,萬物都可以是個人的投射),而是要明白「投射只是投射」,而不代表其他人的事實,明白是「我自己」把東西投射給其他人,所以重點不是其他人,而是我自己。把責任拉回自己身上。

以我個人的觀點而言,「更為了自己著想」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每個人本來就更應該為了自己著想;還有其實前面想提但沒提,像這種想要透過「拯救別人來拯救自己」的心態,通常也是蠻不好的。

當然也不能說這想法完全不好,甚至有時候這種想法就是作為一個階段存在,而最終是要明白在「拯救」、「自己」、「他人」,這三個詞之中,最不重要的是他人。

有的人可能專注在「拯救」,所以他可能救了很多人,最後也救了自己;有的人可能關注在自己,所以他最後了解自己也拯救自己,但唯一會出問題的是想透過拯救「特定的他人」,想說這樣可以拯救自己,這樣其實只是再把自己的責任丟給別人而已,最後就會變成那種「我不能得救都是因為那個特定他人的錯」。

然後你的評論還是太多了,而且我覺得你沒有意識到評論只是評論。

比如你說對方無視你們曾經的感情與友誼……後面一大段,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但我想說的是,就事實的層面來說,並不一定能看出這些,這些更多是你的個人評論而已。

你不能因為一個人不打算繼續跟你之後的交情,就很直接的認為對方一定也忽視了你們之前的感情。說不定對方還是很重視過去你們發生的一切,他只是考量到為了她自己好,不想繼續這段關係而已。

用一個比喻吧,就比如說情侶分手,就代表雙方否任掉曾經相處的美好嗎?並不是如此。有的情侶可能承認過去很美好,但他們看見未來不會很好,所以他們分開。

講這一大堆,重點不是說「我對對方心理的判斷正確還是不正確」,而是要強調「你太多個人的想法,但你把這些想法當成是事實」。然後再次強調,不是不能有想法,而是必須認清「想法只是想法」。

整封信,更多的是你自己的想法與感動,但對方有沒有與你一樣的想法與感動呢?就結果展現出來的事實來看,似乎是沒有。

這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並不是「對方沒有表現出你幻想出來的樣子,所以是對方的錯」,也不會是「你不應該亂幻想,所以是你的錯」。每一個人都可以幻想,或是有自己的想法與評論,我可以幻想我想要交怎樣的女朋友,但我要弄清楚,這是「我」的幻想,所以我要為之負責,我要去認識很多女生所以才可以找到一個接近我想像中的女孩,而不是死死的把一個不是那樣的女孩,硬逼成我想要的樣子。

8. 

關於你問的最後一個問題,如果你早一點坦承,結果會不會比較好?

不知道。

我的建議是坦承要學會循序漸進,然後也不要有這種綁死一個人的想法,你應該要去認識千千萬萬的人,然後每一個人試試看循序漸進的相處,循序漸進的坦承,看看跟誰相處得來,而不是去想說要怎麼死死的跟一個人搞好關係。

很多時候,當你想著這件事情,就代表著你已經不尊重對方了。因為對方也會有她自己想要搞好或是不想要搞好關係的想法,我們要去學會尊重這一點,而不是去想說我一定要跟對方搞好關係。

用簡單的比喻就是,如果你眼前的那個人現在不想說話不想社交,那跟對方搞好關係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跟對方說話跟社交,而不是像某些人沒話硬要找話聊。

其實前面也有提到類似的主題,「我」、「他人」、「中間(也可以換成任何東西)」,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做好的只有「我」跟「中間」而已,而他人是自己沒辦法控制的部分,這部分就只能放它去,慢慢等慢慢換,直到某個適合的他人出現。

而不是死死的綁住某個他人,然後最後結果不好,就開始怪罪,都是「他」的錯。

能搞懂這個,其實就算懂得課題分離。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