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抒發 · 2024-02-26

這封信想給皮夫

你好,我覺得自己只是為了賺錢活著,而不是為了生活活著,就是為了每天那一點的工資努力著,感覺自己的價值只建立在每天工作賺錢,到了放假時我就覺得自己的存在很沒有意義。感覺自己變得很現實冷靜,做一件事之前會評估自己做這件事的利益,浮現出如果它不能為自己帶來任何好處,那我還需要去做它嗎的想法,而不是單純的去做這件事,就算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也會覺得因為它能帶給我金錢,所以不管怎樣我要把它完成。但其實我內心真正的感覺不是這樣,我覺得就算什麼都不做也不會怎麽樣,只是因為爸爸總是會唸著去找一些自己的興趣來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我就會下意識的覺得自己的生活一團糟,明明只是休息耍廢再正常不過的事,為什麼他卻覺得沒意義,為什麼要有意義?


口袋怪獸

你好,

看你的敘述,感覺你對於自己的狀況有所了解,所以我就不多解釋那一些甚麼意義之類的東西。

如果對於「意義」之類的主題有興趣,可以去看我以前的回信:《活著的意義》、《生活只有無力感》、《不願長眠》。

以下是一些比較實際上的建議:

1. 離開環境、學會拒絕

第一點,如果你清楚自己的想法是受到父親的影響,那想要改變的話,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遠離那個被父親唸的環境,比如說搬出去外面自己住。

這對於減低對方對你的影響,以及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建立自己的意義體系也會有所幫助。

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一個「學會拒絕」的主題。

說到底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每個人都可以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與評價,覺得一件事有意義或沒意義。

但當我們面對到一個跟自己想法不一樣的人的時候,我們可以接受對方的觀念跟自己不一樣,同時又拒絕自己受到對方的影響(或者說拒絕把自己塞到對方的體系之中)。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說服對方「我是對的」,或是必須吵出一個雙方都能認同的結果,而就只是單純的「拒絕」對方的觀念而已,因為我有我自己的觀念。

所以說呢,你的父親可能有一套有意義沒意義的標準,但說到底,這就只是他的個人意見與想法,你沒必要把自己塞到別人的標準之中,也不用跟對方吵出一個共通的標準,這就是「拒絕」。

那在拒絕對方的標準之後,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想法與標準是甚麼,以及你如何接近(建立)它。

可以去想想一個問題,為什麼「你覺得有意義沒意義,須要經過父親的認同?」,為什麼「你覺得有意義沒意義的標準,必須跟父親一樣?」,或者反果來問,為什麼「你父親有意義沒意義的標準,必須跟你的一樣?」。

不論是逼自己把那些沒意義的東西當成有意義,又或是想要說服別人覺得有意義的東西其實沒意義,本質上都是差不多的行為。

真正該學習的是拒絕,別人的想法跟我的沒必要一樣,雙方對於人生意義的答案可能不同,拒絕自己不認同的答案,然後去找跟自己和得來的人相處,建立出屬於自己的圈子,然後承擔不管是好是壞的結果。

你真的想要決定一件事有意義沒意義,沒有人管得了你;但話說回來,別人要覺得你的行為有意義沒意義,也不是你能夠管的。

不要去期待「我說服了我父親之後,我就可以相信我自己的有意義沒意義的判斷」,你真的要覺得一件事情有意義沒意義,就是回到你自己身上。能做好這一點,就是「學會拒絕」。

2. 恰如其分的意義

第二點,不過多,不過少的看待意義。

甚麼意思呢,比如說我可能看了一本無腦的裝逼打臉套路小說,又或是我晚餐吃了一個平凡無奇的便當。

從比較嚴格的角度來看,確實這些東西挺沒有意義的,有一些小說看過之後隔天就忘了,有一些小說則是讓我記上十年二十年,足以影響我的人生;有一些食物(餐廳)隨時隨地都吃的到,有一些餐廳則是得過甚麼獎,還是要預約或是特殊節日的時候才有機會吃到。雙方的意義確實不在一個層級。

但從另外一些角度來看,那些東西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比如說那些套路小說還是打發了我不少時間,那些平凡無奇的便當,依然佔了我生命中很大的一部分。

我所謂的恰如其分的意義,指的就是用剛剛好的態度去看待那一些意義。大的意義就是大的意義,小的意義就是小的意義,特殊的就是特殊,平凡的就是平凡,而不是用大的意義的標準,去檢驗那些小的意義,又或是把小的意義硬是裝成大的意義。

比如說很多人會談論到工作的意義,有的人可能覺得工作的意義很大,他們覺得工作等於熱情還是自我實現啥的;那也有的人可能覺得工作的意義很小,很平凡,就是每天賺錢吃飯而已。其實只要自己能夠接受認同,不管哪一種答案都可以,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問題。

但糟糕的狀況是,有一些人會去拿大的批評小的,或是小的想要裝成大的。比如說拿著工作是自我實現去批評那些只想要安穩過日子的人,又或是明明只是想要安穩過日子,卻把自己假裝(演)成想要幹大事的樣子,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就好像路邊小吃是路邊小吃,高檔餐廳是高檔餐廳,只要他們正確的認知到自己的定位,然後好好的朝著自己認同的方向前進,那就不會有大問題。相對的,如果一個人拿著高檔餐廳的標準批評路邊小吃,又或是路邊小吃硬要假裝自己是高檔餐廳,那才會出現問題。

講的直接一點,現代社會有著誇大意義的風氣。明明沒甚麼感動的作品,寫心得感想的時候硬要假裝自己深受感動;明明對工作沒甚麼熱情,硬要說自己是為了拯救他人造福社會;注重儀式感節日大餐打卡,卻不注重日常平淡的相處;學習的時候總想著快速一步登天的武林秘笈,而不是樸實無華的基本功……

如果我覺得生活要像是韓劇一樣,每天穿著大衣喝著小酒,跟帥哥美女談一場驚心動魄,七上八下的戀愛,這樣才稱得上有意義的話,那人們自然會覺得每天平凡普通的生活沒有意義。

但那些平淡生活並非沒有意義,只是它的意義就是小小的意義而已,但生活本來就是由很多很小的部分組成,那些光鮮亮麗的部分,在時間中的佔比,注定只是很小一部分。

比如說看人家產品發表會覺得很酷很帥,但背後可能是一間公司無數人好幾年緩慢累積的成果;比如說看人家的小說、動畫寫的十分精采,但大家不會意識到創作者的生活每天其實只是平凡(無聊)的碼字或畫圖而已。

大谷翔平打棒球的意義跟我打棒球的意義絕對不會一樣。

如果看待事情總是一刀切,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那麼自然覺得很多東西都沒有意義。但不是這樣,十分的東西就是十分,六十分的東西就是六十分,也有很多東西是不同的面向所以沒辦法單純用分數比較。

所以說休息耍廢有它的意義,工作也不會因為「只是」賺錢,就沒有它的意義。

那下一個問題就是,你願意為了這個意義付出多少而已。

用一個比喻,比如有人會說要怎樣追女生才是正確的方式,要做這個那個,女生才會喜歡你。但其實在這個問題之前,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要先思考,那就是「你自己願意為了這個女生付出多少」。有的女生就是會讓你覺得付出很值得,有的女生就是會讓你懶得做那麼多付出。

這並不是一個「因為這是正確的追女生方式」,所以「我追所有的女生都要用同樣的方式,同樣程度的付出」,這又是一個把事情分成對或錯,一百分跟零分的思維方式。但實際上這是有問題的做法,明明不想付出那麼多卻覺得「因為這是大家都認為是正確的」,然後逼自己付出那麼多,最後就是會出現問題。

同樣的例子換成女生,就會是有些人覺得交往一定要跟男朋友上床,所以明明不想跟男朋友上床卻硬逼自己跟男朋友上床。但這就不是考試,不是答對答錯拿到全部分數跟沒拿到分數的差別。而是你有沒有好好認識自己,好好做好定位的問題。

所以還是拉回來,重點是「恰如其分」的去看待那一些意義,或是定位。

大谷翔平可能一邊打棒球一邊在挑戰歷史,這很棒,那我打球可能只是為了身體健康或自己爽。只要我認清自己的定位就不會有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我覺得大谷翔平的意義比我偉大(正確),所以我要假裝我是大谷翔平。

我吃飯的時候想吃便當店還是米其林餐廳,只要我願意,我負擔的起,那就不會有問題;但如果我在那邊想著甚麼米其林餐廳的意義比較遠大,理念比較正確,所以我要每餐都吃米其林餐廳(但我又負擔不起),那才會是問題。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