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了?

心情抒發 · 2023-12-27

生活日復一日,自己卻矛盾至極。

每當以為自己情感豐沛時,卻在生活中發現,其實自己情感麻木;每當以為自己情感麻木時,卻又在大小事中發現,其實豐沛過頭。

明明最了解自己的人該是自己,但我卻好像旁人,一點也不了解,甚至還會為了自己的情感表現感到訝異?請問這樣是正常的嗎?


口袋怪獸

你好,

針對你的前半部分描述呢,我會建議你改變一下思考的方式。

1. 用變動範圍來思考,而不是用固定點的方式來思考

比如說今天的氣溫是幾度呢?有的人可能會說現在氣溫是十二度,這就是一個很固定的回答;那有一些人的答案則是一個範圍,比如說今天的氣溫是八度至二十度,這就是變動範圍。

那再用一個類比,比如說玩遊戲的牌位是多少呢?抱著固定點思維的人,可能會回答出特定的牌位,或是某個特定的數字,比如說金牌二,或是一百個人裡面贏過七十個人。

他可能覺得他的實力(或是其他人的實力)是一個固定數值,不存在波動。他可能覺得自己的實力是金牌二,就一定比金牌三的人還要強;他可能覺得自己隊伍裡面的白金階級比對面多,那這把比賽一定會由自己隊伍拿下勝利。

但實際上是甚麼樣子呢?一場比賽的結果會由各式各樣的因素影響,會有很大的運氣以及波動成分。比如說有的人可能玩特定類型的角色很強,特定類型的角色很爛;有的人特別會打團戰,有的人特別會對線;有的人可能風格就是跟某些人不和,就算他們牌位都很高,但就是搭不起來;有的人可能在亂玩練角,有的人可能剛改版還不適應,或是前一天沒睡覺所以狀態特別差發揮不好……

所以我們實際上是沒有辦法用那種很單純的數值思維去判斷一場比賽的結果,事實上有很多東西是沒辦法精確的數值化,或者說化成數值就會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波動範圍。

而抱著固定點思維的人,遇到各式各樣的運氣以及波動的時候,就特別容易心態崩潰,以及各式各樣抱怨。他會覺得自己「理論上」、「應該」要比對手強,自己理論上應該贏下比賽。然後各種心態不平衡,批評自己或隊友很爛,抱怨自己的運氣不好……

我們給自己貼上的那些「理論上」的數值以及標籤,實際上只是波動範圍中小小的一個點而已,剛好位於某個瞬間或者是某個特定環境中的短暫結果。比如說某個人的牌位是金牌二,但可能他的牌位是在銀牌一到白金五之中波動,而另外一個同樣是金牌二的人,說不定他的牌位是在金牌二到白金一之間波動。

那換一個比較普通一點的例子,比如說我可能看了某部動漫作品,感動到哭;但看了另外一部大家都說很催淚的作品,卻完全沒有感覺,那實際上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其實不管哪一個都是我,因為「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本來就存在著很大的波動空間,某一個瞬間的我,只是整體的我的小小一部份而已。

也不可能用某個固定瞬間的我來代表完整的我,就像很多人會說,一個人面對家人、面對朋友、上司、小孩、動物,面對陌生人或是面對情人,都會展現出各自不同的面貌。如果一個人面對面對陌生人跟面對情人表現出來的樣子一模一樣,這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這就是我想要說的「變動範圍」。學會用波動的方式來思考。

拉回你的描述,在我看來這種一下子覺得自己情感太麻木,一下子又覺得自己情感太豐富,這就是一種缺乏對「變動範圍」的認知。思考方式還是停留在那種學校考試要找出正確答案,注釋要背到一字不差的那種單選題思維。

看到天氣預報說今天十二度,就批評現在的天氣為什麼冷到十一度,或是批評為什麼要熱到十三度。但如果一個人能夠有變動範圍的思維,他打從一開始就知道天氣預報給出的特定數字,只是一個參考,真正的天氣可能是12(+5/-5),甚至是12(+10/-10)。那他就不會因為預報說十二度,但外面只有十一度,而感覺到生氣或想要大肆抱怨。

像我自己玩遊戲,也是常常看到有的人可能爬到了人生新高的分數,就開始把自己定義成那個分數的人,結果當波動回來的時候,就開始瘋狂的抱怨自己運氣不好,還是隊友都是垃圾在搞自己,或遊戲公司是不是故意針對自己的帳號……

同樣相似的情況,有的人可能高中升學考試考得很好,可能上了明星高中之類的,從此把自己定義成人生勝利組,覺得自己考上明星高中就一定要考上明星大學,未來薪水一定要多少多少之類的……這其實也是差不多的思路。

像這種類型的人,就是只能接受自己表現得很好的樣子,覺得自己每一天都要表現得像是自己人生中的高峰,然後當結果不如預期的時候,就開始滿滿的負能量,抱怨東抱怨西,抱怨運氣,抱怨自己或抱怨自己周遭的人……殊不知人生其實就是波動,起起伏伏,有時起有時落。

年輕的時候特別容易這個樣子,我以前應該也是這個樣子,只不過我是抱怨在自己心裡而已。

總之就是這樣吧,學會用波動的方式思考,不管是好的自己或是壞的自己都是自己;而不是把自己貼上一個好的標籤,把好結果都當成自己的功勞,壞結果全部歸給別人或運氣,那也有的人可能是相反,把自己貼上一個不好的標籤,覺得壞結果都是自己應得的,好結果都是運氣,都是自己偷來的,我想這也是有問題的想法。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能夠在生活中充滿著正能量的「感恩」,我想這是因為他們懂得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沒有所謂的「應該」,他們不會把事情貼上一個「理論上應該要怎麼樣」的標籤,所以他們才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各式各樣值得感恩的事情;相對的,一個心中充滿著「應該」、「理所當然」以及「標籤」的人,就會活成一個充滿抱怨,不論是抱怨自己,或是抱怨別人的負能量人。

2. 不了解自己正常嗎?

自己想要了解自己這件事,存在著優勢與劣勢,優勢就是自己花在了解自己的時間,通常會比花在了解別人還要多,這是優勢;劣勢就是自己看自己多少會存在著盲點。

這個主題也可以繼續往下談啦,不過我想要談一個我以前很感興趣的問題。

以前在看一些心理學(還是社會學)科普之類的文章書籍,看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大致上的內容就是用問卷調查「你覺得自己的開車技術有沒有比五十%的人還要優秀」,然後調查的結果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勾選了自己的開車技術比五十%的人還要優秀。然後類似的其他問題(比如你有沒有比五十%的人還要聰明,或是你有沒有比五十%的人還要英俊或漂亮)也出現相似的結果。

就比如我們總是可以在網路上看到許多男男女女,自稱外貌中上一樣。

小時候我看到這個資訊的時候,我的想法是「我一定要當一個能夠公正客觀評價自己的人」,我不要當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但隨著經歷過許許多多事情之後,後來我有了不同的想法。如果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某一種思考傾向,或許擁有這種思考傾向,才稱得上是「正常」人類。

我在談的不是「判斷的正確」與否,而是作為一個人類的「正常」與否。

這是一個對我而言十分有啟發的問題,就算到了現在我還是時不時會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究竟當一個有能力客觀評價自己的人比較好呢?還是說其實當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作為一個人類而言是比較正常與心智健康的。當然這兩者也未必衝突。

如果要說我有甚麼改變的話,就是我現在看到自我感覺良好,喜歡自稱中上的人,心態上比以前寬容得很多,哈哈。

所以拉回你的提問吧,你說不瞭解自己是正常的嗎?這就讓我想到了過去看到的這個實驗,我想就某些方面來說,確實人們挺不瞭解自己的,就好像我也覺得我自己外表中上一樣。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