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直來直往的人,我不懂什麼是自然聊天,這導致我在聊天的時候常常會把話題聊死,讓場面進入一個十分尷尬的時候,面對陌生人我無法很自然的聊天,我在工作上時常需要跟人聊天,但是因為我不會所以常常造成聊死的局面
懇請共編,大家救救我叫我怎麼正常的聊天吧
有些跟你頻率相符的人你能輕鬆的交流,有些頻率不相符的人要交流比較難。我不認為你是偏內向的人能跟你交流的人數量比較少,只是剛好你目前遇到的人跟你頻率稍微不同,如此而已。
但是我要說的是,我認為你應該要解決這個問題,你有必要提高自己能溝通的頻率,讓越來越多的人能跟你自然交流,不是只有少數跟你同頻率的人。
這個社會上有兩種成功的人,一種是學業領先者,如同我們看到的醫生、律師、建築師,基於自己所學的專業發揮出影響力;另外一種是街頭營生者,在社會上靠著優秀的溝通與協調,成功的建立出自己的事業,像商人、業務員甚至黑道老大。我希望以你來說應該要要求自己朝著優秀的街頭營生者前進。
街頭營生者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跟各個階層的人溝通,讓對方為自己所用。看到孩子要用孩子的溝通方法,看到學霸或有錢人能快速知道對方喜歡的話題是甚麼拍對方馬屁,看到權威者也不懼怕藉由溝通讓對方為自己做事情。跟不同階層的人溝通比讀書更難。自嘲跟同理心是一個有力的工具,然而你能學到的話,對人生的幫助是非常驚人。
By 杜康
---------------
你好呀~
不知道你所謂的自然聊天是什麼樣子呢?怎樣的聊天算自然呢?是個人暢所欲言還是彼此你來我往之類的呢? 每個人對於聊天的模式及定義都不相同,也許你可以先想想自己想要的”自然聊天”是什麼樣子~以及達成的效果會是什麼噢~
經常會把話題聊死嘛…
雖然不知道你現在和他人的聊天是什麼樣子,不過渚這邊提供個小小方法供你參考~
如果說對話必須由你起頭的話,也許你可以先以簡單的日常問題或是問候當個起手式,接著觀察對方的反應去接下一步的話,就這樣順著對方的話接下去,過程中適時表達些自己的看法,讓對話能持續下去,又不會讓人覺得你只是單方面敷衍他。但萬一不幸對方非常簡潔的回應讓你接不下去的話,那麼就需要繼續使用不同方法的起手式(假設剛是簡單問候,這次可以換成觀察對方然後提問,像是你這件衣服很好看耶~等等之類的),可以多試個幾次,過程中別忘了多多觀察對方反應,當他出現還不錯的反應時,就能試著讓話題往這方向進行下去。當他出現不太好的反應時,這方面的話題可能就不太適合了
那如果說是對方起頭的話,可以試著先順對方的話去接,接著就和上面方法差不多,就是適當接話以及持續觀察這樣~
要小心的是盡量讓自己不要一開始就自顧自地批哩啪啦講一堆,以及過程中當發現彼此觀點不同的時候不要太過強硬的表達噢(畢竟彼此還陌生非熟人嘛
渚個人覺得認真觀察、用心傾聽、適當回應這三點很重要,尤其是在彼此都還陌生的情況下。認真觀察能讓你更快抓住對方及對話方向;用心傾聽能讓對方感覺你是尊重他的;適當回應則是不僅能讓對方知道你真的有在聽他說話,也更能抓住他的心,讓他願意繼續聊噢
那麼以上是渚個人的想法及小小方法,就提供給你參考啦~
By 夢渚
---------------
Hello,很高興收到你的來信。
其實成為很會聊天的人,一直都是我們在學習的事情。
像是學會看場合、學會看人家的臉色、學會讓人家覺得跟自己聊天是舒服的。我也不例外,所以我也買了幾本關於聊天、溝通或說話之道的書,這些以外,我平常也會去看一些綜藝節目,去觀察主持人怎麼和來賓聊天,怎麼製造笑點,怎麼樣會讓人家覺得自己是有趣的人,我還沒有很厲害,但有整理了幾個重點。
一、對於對方的事情感到好奇
對於對方的事情感到好奇,並不是說像是身家調查,而是許多對方提出來的事,像是興趣之類的。假如說是唱歌或聽音樂,那就可以繼續問平常都聽什麼歌比較多,或者有哪些喜歡的歌手,為什麼喜歡,如果自己剛好也對那個歌手熟悉的話,可以更進一步地去討論關於歌手的事情,然後延伸下去。
二、在表達以後,也學會傾聽
有人說,在聊天的時候,其實大家都會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這是其一,但也有些人他們比較習慣先傾聽,或者習慣對方問他問題以後,才會提出自己的意見。所以當講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妨先提出自己的想法,講完以後可以接著問對方的想法是什麼,在講完想法以後,如果有覺得不懂或新奇的地方,也可以再提出來討論。
三、不隨意批評他人
我覺得每個人其實在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想要被理解,而不是被否定甚至是被批評。如果有遇到立場不同的情況,可以先試著理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理性的討論,但不要劈頭就說對方的想法不好,而如果在提出不同的想法以後,引來對方更大的反應或者反彈,當下可以先認同他並且告訴他說你明白他的意思,然後說你會再去觀察或想想看,把這個話題帶過。常常我們會不小心就把聊天跟討論,變成了一定要一個勝負的爭論,如果非得要爭個輸贏,那當下的氣氛也會很不好。
四、試著去表達自己的關心及感同身受
其實在許多時候,我們很難真的對於對方的事情感同身受,即便我們發生過一樣的事,那也只能稱之為理解,而不是真的和對方一樣,在那麼難過的情緒當下。可是我們可以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很努力地希望能夠幫上忙,很在意他的感受,很想幫助他從情緒裡走出來。久而久之,對方會覺得你是個溫暖的人,許多事情或心事可能也會第一個想到你,因為即便你不能完全體會,但總是可以給對方被重視的感覺。
以上是我自己看書摸索整理,以及生活上我覺得比較常用到的一些方式,分享給你,希望多少有幫到你。
另外我突然想到,蔡康永說過:如果不知道要聊什麼的話,那就從吃的開始聊吧。
By 筆枒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