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有看台劇想見你嗎?
大家都喜歡happy end,我也是,不過還是一直在想為什麼黃雨萱對陳韻如說:
「妳會發現妳會那麼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因為妳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是因為妳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期望。」陳韻如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還是其實重點不在於這句話,而是在於這次我不會給妳什麼意見,我會相信妳做的決定。
如果沒有黃雨萱的出現,其實陳韻如不會知道她的媽媽及弟弟都很關心她,雖然有莫俊傑的陪伴,但我決定要從習慣17年悲觀的想法走出來還是好難,仍然會有親情、友情上的困擾,只敢關在自己的世界寫著日記對話,對著空氣吶喊,不敢對身邊親近的說出心聲,敞不開的心該怎麼辦
我想你說得沒錯,更重要的就是黃雨萱的那句話:「我不會給你什麼意見,我會相信你做的決定。」
陳韻如跳樓前的那段話,撕心裂肺,令人感同身受。對於這樣一個很努力想要讓大家喜歡卻失敗的女孩來說,她想聽到的並不是要她「再努力一點」這種話。像黃雨萱那種天生活潑開朗的人,是不會了解內向陰沉的人,要克服人際問題有多難。
這就像是對著憂鬱症患者說:「你為什麼不快樂一點?」是一樣的道理。
因此經過一年的沉澱之後,黃雨萱漸漸理解到:陳韻如需要的不是「再努力一點」,而是他人的理解、認同和陪伴。所以她不會再給陳韻如什麼意見,而是給予認同。
不過以劇情來說,沒有黃雨萱的穿越,陳韻如也比較不會在短期內受到那麼大的刺激就是了XD
此外,當她認知到自己對世界還是有所期望時,也就會有動力去追尋她所期望的事物吧?我的理解是這樣。
我認為,對於這樣個性的孩子來說,是必須學習了解:儘管自己看起來有點不一樣,但不代表這就是不好的面貌。成長過程一定會有陣痛,也許等到了大學、出社會後,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狹隘。
「想見你」播完之後,網路上也有很多相關討論。有人說:「等到韻如上大學就是新天地了,她這種類型也是有市場的!」
確實,我們不需要追求很多的朋友,而是找到能夠理解自己的人。對於家人,也是要設法開闢出一條彼此能夠和平共處的路徑。
如果覺得個性上的悲觀或孤僻,會對生活造成阻礙的話,那就想辦法學習突破吧;但前提是「你覺得自己需要改變」,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而改變」。如果不想改變、覺得這樣的自己也活得自在的話,又有何不可呢?
為了追逐別人的喜好,而把自己變成不像自己的樣子,那是很辛苦的。但願我們都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樣貌。
沐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