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不知道你是否有在意過社群媒體上自己的按讚率?
我這2兩年開始使用instagram, 但自己不管在發限時或是發文時,心裡常會一陣緊張,害怕別人看到訊息後,他們的想法如何?是不是看到我的文覺得很羨慕,想要更了解我,或因一些負面的文,而對我沒有什麼好感之類的;有時,看到自己發文的按讚人數很少,還會更緊張,心想為何他人不會按下那個讚?
直到有一天,我選擇了另一個人工的方式,來幫自己增加按贊的次數,看著按讚的次數增加,心裡瞬間激動興奮了起來,感到沾沾自喜;但後來每當看到這些按贊的次數,卻覺得自己是多麼的虛偽和沒自信。
想問使者,你們在看這間事時是如何想?
社群軟體對人們的影響非常大,事實上,全球的青少年憂鬱比例都急速的上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現在包括臉書、IG的發達。臉書跟IG讓青少年不斷的對彼此攀比,包括外表漂不漂亮、生活有不有趣、身上有甚麼昂貴的服飾配件、做的工作羨不羨慕人,如果自己在社群軟體發的文章比輸別人立刻陷入自己是否沒用的懷疑。因為以前沒有社群軟體,所以不會像現在依樣無時不刻在攀比,要跟年輕人說不需要跟別人比較,你自己是獨一無二的這樣就很好,說了也聽不進去,社群軟體可以說是現代年輕人最恐怖的危機。
以下是TED的演講
00:03
(掌聲) 我有點太完美主義了。 這句話你聽過多少次了? 也許是在跟朋友喝兩杯的時候, 或是跟家人過感恩節時聽到的。 這是每個人最偏愛的缺點。 去求職面試,最後 被問到這個難題的時候, 大家也常拋出這個答案: 「我最大的缺點? 那就是我太完美主義了。」
00:32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它算是個障礙, 卻有這麼多人樂意舉手承認, 說自己是完美主義者。 但有個有趣而又嚴肅的重點, 即是我們太充滿了對完美的欽羨, 而沒去質疑完美的真正涵義。 當我們和我們的社會 都在頌揚完美的時候, 這反映出了什麼?
01:05
我們常會高舉完美主義 作為一種身價的表徵。 一種成功的象徵。 然而在我對於完美主義的研究裡, 我很少看到完美主義者 比較成功的例子。 恰恰相反—— 他們感到不滿、失望, 始終擺脫不了自己不夠完美的感覺。 臨床病例報告顯示: 完美主義掩蓋了許多心理問題, 包括抑鬱症、焦慮、厭食、貪食, 甚至自殺念頭。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過去 25 年裡, 完美主義以驚人的速度上升。 與此同時, 年輕人患精神疾病的也比以往更多。 光是在美國, 自殺率在過去 20 年裡 便增加了 25%。 在加拿大,以及在我的家鄉英國 我們也開始看到類似的趨勢。
02:10
我們的研究顯示: 隨著社會變遷,完美主義正在提升。 一個變遷的社會, 反映出個人認知的改變, 以及年輕人彼此之間 和他們與周遭環境之間 互動方式的改變。 我們這個卓越的市場導向社會 有一些獨特的特徵, 包括不受限的選擇, 和個人自由等。 而我們覺得恰恰是這些特徵 助長了這個問題的氾濫。
02:45
我來舉個例子。 今天的年輕人更專注於 實現完美的人生 和生活方式。 追求的是他們的外貌,地位和財富。 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 出生於 1980 年代末的 美國年輕人裡, 將追求物質財富列為 重要人生目標的比例, 比他們的父母、祖父母輩 還要高出 20%。 年輕人也比老一輩的人借貸得更多, 他們的收入中有更大的比例 花在與外貌有關的商品上, 和炫耀身分地位的物件上。 這些物件、他們的 日常生活及生活方式 現在都鮮活地展示於無所不在的 Instagram、Facebook、 Snapchat 等社交媒體平台上。 在這個新的視覺文化中, 看起來完美,遠比現實更重要。
03:45
如果現代生活的一面, 是我們為年輕人勾畫的美景—— 生活可以變完美、 可以有完美的生活方式, 那麼它的另一面肯定就是工作。 只要你真心想要,沒有什麼做不到。 至少人家是這麼告訴我們的。 這是美國夢的中心思想。 機會均等,能者多得, 白手起家,勤奮工作。 也就是說努力不會白費。 更甚的是,相信我們是 自己命運的主宰。 這些想法,將財富、地位、外表 與我們固有的個人價值連結在一起。
04:26
然而這完全是虛構的。 即使機會均等, 我們主宰自己命運的這種想法, 向年輕人隱瞞了他們幾乎 時時要受到經濟試煉的黑暗現實。 指標、名次、排名表 已成了評量好壞的標準, 用來作分配年輕人到 學校、班級和大學的依據。
04:52
教育是第一個 公開做評量的競賽場, 成績指標被拿來作為 提高標準和表現的工具。 而且從小就開始了。 美國大城市的高中生 從學前班到高三必須參加 多達 112 次的標準測試。 難怪現代生活中的年輕人 覺得有去努力、表現 和達成目標的強烈需要。 他們被教得只會拿嚴格而狹隘的 分數、百分比和排名表來定義自己。
05:33
這是一個會利用他們的 不安全感的社會。 他們對自己的表現 以及對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有著不安全感。 這個社會將他們的不完美放大。 每一個缺點,每一次意料外的挫折, 都讓人覺得下次需要做得更完美, 否則,不客氣地說,你就是沒用。 那種自己有缺陷和不足的 感覺特別普遍—— 跟年輕人聊聊就知道。 「我該怎麼打扮?我該怎麼表現?」 「我應該妝扮得像那個模特兒, 我應該和那個 IG 網紅 有一樣多的粉絲, 我在學校必須表現得更好。」
06:11
我輔導許多年輕人的時候, 就目睹了完美主義的影響。 我對某個學生的印象特別深刻。 約翰(假名)雄心萬丈, 賣力又勤奮, 表面上看起來他成就非凡, 成績常常是頭等。 然而,無論約翰取得多大成就, 他似乎總是將自己的成功 視為可悲的失敗, 而且在和我面談的時候, 他毫不隱諱地談論他如何 讓自己和別人失望。 約翰的理由很簡單: 他比別人付出了更多努力 也只達到和他們同樣的結果, 那怎麼能算是成功?
06:56
所以你們看,約翰的 完美主義和不懈的努力, 就只向自己和他人暴露了 他自認為是內心的弱點。 像約翰這樣的例子, 說明了以完美主義處世 是有害的。 與一般的看法相反, 完美主義完全無關於 把事做完美或將物變完美。 它無關於對卓越的追求。 約翰的例子鮮明地展示了這一點。 追根究底,完美主義 是為了完善自己。 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要 完善一個不完美的自己。
07:33
你可以把它想作一座成就的高山。 完美主義讓我們想像自己在爬山。 我們會想:「只要我到達頂峰, 大家就會看到我是完美、 是有價值的。」 然而完美主義沒告訴我們, 一旦到達頂峰, 它又會叫我們下山,回到 沒安全感又無顏面的新低地, 然後再重蹈登頂之路。 這是自我挫敗的循環。 追求著無法達到的完美, 完美主義者就是無法脫困。 所以很難治療。
08:07
數十年來,我們早就知道 完美主義助長了許多心理問題, 但是一直沒有好的方法去衡量。 直到 1980 年代末期, 保羅.休伊特和戈登.弗列特 兩位加拿大人發展出一套 完美主義自我檢測的衡量方法。 沒錯,各位,你可以衡量完美主義。 它基本上捕捉了 完美主義的三個核心要素。 第一是自我取向的完美主義, 追求完美的非理性慾望: 「我努力去做到盡善盡美。」 第二是社會取向完美主義, 感受到社會環境的過分要求: 「我覺得別人對我太苛求了。」 第三是他人取向完美主義, 強加不切實際的標準於他人: 「如果我要求某人做某事, 我期待完美無瑕的成果。」
08:58
研究顯示完美主義的三個元素 都與心理不健康相關, 包括重度抑鬱, 重度焦慮和自殺念頭。 而問題最大的完美主義元素 是社會取向完美主義。 那種每個人都期待我完美的感覺。 這個完美主義的元素 與嚴重精神疾病有很大的關係。 再加上現今對完美的強調, 這一點是我最重視的, 我很好奇這些完美主義 元素是否隨時間在變。
09:29
迄今這方面的研究 都專注於近親關係, 但是我們想在更廣泛的層面檢視它。 所以我們拿了自保羅和戈登 發明完美主義檢測法以來 27 年內蒐集的所有數據, 抽取出其中關於大學生的資料。 共有超過 40,000 名年輕人, 分別來自美國、 加拿大及英國的大學, 從這麼多的數據中,我們去 找看看是否有變化趨勢。 我們共花了三年多, 彙整資料、計算數據, 並寫下報告。 但這是值得的,因為我們的 分析揭露了令人警惕的事情。 完美主義的三個因素都隨時間遞增。 但社會取向完美主義 增加最多,而且最顯著。
10:16
在 1989 年, 僅有百分之九的年輕人 在臨床上有達到 社會取向完美主義的程度。 那種程度在臨床上很常見。 到 2017 年,那個數字 已加倍至 18%。 等到 2050 年,依我們 測試模型的預測 幾乎每三個年輕人中, 便有一個會有社會取向 完美主義的症狀。 請記住,這個完美主義元素 與嚴重精神疾病有最大相關性, 而且那是有道理的。
10:49
社會取向完美主義者感到有種 要滿足他人期望的無止境需求。 即使他們達到了昨天對完美的期望, 他們今天又提高了 自己完美標準的門檻, 因為這些人相信當他們做得越好, 別人對他們的期望就越高。 這釀成了深深的無助感, 甚至到了絕望的地步。
11:16
但是還有希望嗎? 當然有。 完美主義者可以 而且應該要堅持某些事情。 他們通常聰明、上進, 認真而且勤奮。 沒錯,要治療很複雜。 但只要疼惜自己一點, 事情不順利時對自己寬容些, 就能將這些特質轉化成 更多的內心平靜與成功。 我們作為照護者也能幫助他們。
11:41
完美主義在我們的成長階段中形成, 因此年輕人更容易受害。 當孩子努力但失敗時, 父母可以無條件地支持他們。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自然 會有當「直升機父母」的衝動, 但要去抗拒它, 因為要是做父母的 包攬了子女的成敗, 便會把大量的焦慮傳到子女身上。
12:07
最終,我們的研究提出了 關於我們的社會結構, 以及我們社會特別強調 競爭、評估和測試 是否有益於年輕人的重要問題。 公眾人物常說 面對這些新的和前所未有的壓力, 年輕人只需要更多韌性就行。 但我認為那是對於 核心問題撒手不管。 因為我們首先 有共同的責任要去創造一個 年輕人無須太完美的社會和文化。
12:44
我們不要自欺欺人。 打造那樣的世界是個巨大的挑戰。 這一代的年輕人 一天 24 小時生活在 指標、排名和社交媒體的聚光燈下, 他們絕對逃脫不了完美主義—— 如果他們生活的目的, 就是在意外表, 在意別人的看法。
13:02
他們能做些什麼呢? 每次他們從山頂被打下來, 除了再爬上去, 他們沒見到其他的選項。 古希臘人知道 在同一座山不斷地上下掙扎, 絕非幸福之路。 這是一幅煉獄圖: 薛西弗斯注定要永遠 重複推那巨石上山, 看著它滾下山,然後又 重新開始的無止盡循環。 只要我們一直教年輕人 他們生活中最真實最有意義的事 便是去追求這無望的完美, 那麼我們將會讓未來的世代 都墮入同樣的徒勞與絕望。
13:41
所以我們得面對這個問題: 我們要何時才能認清 無限的完美 根本是不合人性的? 沒有人完美無瑕。 如果我們想幫助年輕人 逃出完美主義的陷阱, 我們就要教他們: 在這個混亂的世界裡, 生活往往會打敗我們,但那沒關係。 失敗並不是弱點。 如果我們想幫助年輕人擺脫 這個追求不可能的完美的自我陷阱, 我們就要讓他們在一個 沒有那種幻想的社會中成長。
14:18
最重要的是, 如果要我們的年輕人享有精神上、 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健康, 那麼我們就要邀請他們一同慶祝 不完美的美與歡樂。 將它視為日常生活和愛中 正常又自然的一部分。
14:39
謝謝大家。
14:41
(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