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被教養及對待的過程裡,由於還小,無法分辨出大人,特別是爸爸媽媽的遣詞用句中,哪些是出於他們的情緒作用?哪些是他們的人格習性?所以小孩只能聽,像接聖旨般聽話,並視為真理般接受,也因此,我們才會累積許多傷害,傷害我們內在的存在價值感和安全感。
換句話說,在還無法形成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之前,便已開始累積爸爸媽媽給的一切,包括價值觀,對世界的概念,對他人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概念。
如果,時常從爸爸媽媽的對待(口語和表情)中,聽到自己是一個麻煩,一個壞蛋,一頭蠢豬,一個笨孩子,那麼會毫不考慮地將爸爸媽媽所說的「你是」,轉換成自己認為的「我是」。
也許自己還沒有能力質疑,反駁和推拒,也無法弄清爸爸媽媽說這些話背後的意圖-或許是控制,支配,或真的只是為了打擊孩子。總之,這些都會被孩子收進心理系統中,而爸爸媽媽對孩子人生的各種說法,也會也會有如孩子內在的詛咒,讓孩子痛不欲生,卻又不得不走向應驗的道路。
社會上有許多父母,其實都是內心未成熟的小孩,對待孩子的諸多話語及訊息,也都是任性的妄意而為,並夾帶許多傷人的情緒,將人生責任全推在孩子身上。
通常孩子們聽到父母的這類訊息後,就會認定「如果讓爸爸媽媽不開心,我大概會完蛋「爸爸媽媽看起來很不快樂,一定是我的錯」」。這個無意識的認定,往往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自我觀感,以及他如何對待自己。
在這種痛苦的時刻,年幼的孩子,會發展出求生本能以自我保護。
所以,討好,順應,自貶及自責,認同父母的行為等,都是為了終止父母的威脅和攻擊。長時間下來,孩子會變得離自己的真實感受越來越疏遠,卻對關係裡的求生策略越來越擅長。
原使者暫忙,此便利貼由預備使者們回覆
您好,很高興收到您的來信
針對您提到這樣情緒化的父母,我贊同您的說法,想必您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在這邊想和您說聲辛苦了。
使者本人也是從小被灌輸這樣責罵的印象,即使現在不討厭自己的父母親了,但父親對我說過「你可以投胎到別人家、生你要幹嘛」這樣的惡言惡語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揮也揮不去。
而在上大學後這樣習慣被責罵的個性確實反應在生活之中,也如同你所說的自卑、自責、沒自信感十分強烈,使得我花大把時間在重建自己的信心。
台灣、甚至是整個東亞地區,受到這樣待遇的小孩實在是不可勝數。然而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終結這樣惡性的循環。讓痛終止在我們這一代,讓我們的下一代有幸福的童年時光。
最後推薦您可以看一部單元劇
公視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部劇寫實描繪出您所提到的情況以及台灣的教育問題,相信您觀後會十分有感。
有事情我們一起討論,
有煩惱我們一起解決。
我是咖啡牛奶,
調和你的煩惱與不安。
期待你再度的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