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七雜八 · 2018-12-07

我沒有特別對於什麼事情有濃厚的興趣(對購物有濃厚興趣,但是家裡有點窮,不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我的興趣是讓自己變強,所以我雖然不喜歡看書,但為了變聰明,我什麼

文字資源(免費的宗教書、舊報紙、舊雜誌、圖書館借書、瀏覽器網頁、手機APP、FB、IG、字典、抄寫日曆佳句、電子書APP、健康宣導單張)

影音資源(YouTube、收音機、手提音響、聽書APP、免費電視APP(家裡沒電視)、家人給的童話故事CD、mp3)

都想蒐集,讓自己閱讀吸收,但由於沒有濃厚的興趣,只吸收一點點而已,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滿腦子一直想要充實自己、思考如何才能讀得下去

努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會變壞嗎?無止盡求進步錯嗎?自私嗎?興趣是讓自己變強怎麼辦?不上進是種錯嗎?不聰明是種錯嗎?樹大招風?聰明反被聰明誤?傻人有傻福?怎樣才是有用的人?當無用的人很罪過嗎?


蓋世太保

你好,讓我先來回答你最後問的幾個問題~

首先,會不會變壞不是取決於聰不聰明,而是跟我們的心有關。聰明不過是一種手段,善良的人用聰明的方法便能做更多有意義或幫助人的事,而想做壞事的人也能利用聰明達到目的,因此壞不壞看的是你的良知、你的心怎麼想。

而聰明也許多少帶點天賦,但更多時候是靠經驗與努力培養出來的,因此聰明與否並不能評斷一個人的優劣或對錯。

容易樹大招風或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其實算不上是真的聰明,或說有智慧。因為樹大招風是來自他人的嫉妒,仗恃著聰明卻不懂得謙遜與體諒別人,顯露了太多鋒芒便容易遭人眼紅相待。而聰明反被聰明誤則是太過自信與得意忘形,這樣的人一開始也許都是做事謹慎而受人景仰的,但當他發現無論什麼事都能迎刃而解或是經常接受別人的讚揚後,虛榮感便會侵蝕內心讓人得意忘形,失去了原來的謹慎卻又固執己見、聽不進別人的建言,最終導致挫敗。因此聰明的人是幸運的,但有時也是不幸的。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即使你沒有錯別人也可能來招惹你,但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與討厭自己的人相處,也懂得如何藏起自己過多的鋒芒以避免成為別人指責的箭靶。

但傻人為什麼有傻福呢?這不單是老天覺得他們缺少聰明於是補給他們好運,傻之所以有福,或許是因為他們不計較得失因此日子就過得輕鬆愉快許多。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很多時候,麻煩都是我們自找的,越聰明的人煩惱得越多,因此更容易不快樂。就像我們覺得小孩純真無知而能擁有快樂,長大後變得複雜,快樂就不容易了。但真的是世界變了嗎?還是長大後我們就不再以那樣單純而知足的眼光看世界呢?因此與其說傻,某種程度或許是知足與不執著。一生中沒有那麼多的非怎樣不可,幸福也從來不是擁有全世界,當你變得簡單,幸福就來的簡單了。

大家不是都說要活到老學到老嗎?無止盡的追求進步一點也沒有錯也不自私呀。想要進步、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但不上進也沒有錯,因為人生是自己的,想怎麼過就怎麼過,只要過得開心自在就好了,又有誰說每個人都得當偉人呢?

人為什麼生來就一定要有用呢?你的誕生不是為了成就別人,而是為了你自己。這一生就這麼短短幾十年,要怎麼過全然在你。所謂「有用」並不一定要對社會國家有多大貢獻,而是感受到自己能幫助別人或是能替自己完成一些事情,進而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感會讓人感覺活得很有意義、有成就感,進而肯定自己。有沒有用的差別只在於是否找到了能彰顯自己價值的地方。覺得無用也不必感到罪過或自責,人生的意義就是透過這漫長一生來尋找的,現在無用不代表以後無用,跟年紀無關,人總會找到自己價值所在的。

接著來談談想讓自己變強的這個興趣。

其實我以前也和你一樣,覺得有用的都想收集,不管學了有什麼用,也不管以後用不用得上,反正免費資源不拿白不拿,即使真正能吸收進去的很少或者根本放著沒讀過,但總有一天會用上的吧?

但並沒有。

而且是「完完全全」沒有任何屁用。

那些漫無目的收集而來的資源與知識,最終只會成為堆滿腦袋與房間的雜物,用不上卻又捨不得丟,等到真要用上時卻又因為當初沒有吸收進去,因此完全派不上用場,或是堆積了太多龐雜的東西,一時間也找不到需要的在哪裡。

你收集的文字或影音資源真的會每個都去看嗎?看了對你的人生或日常生活有任何幫助嗎?有時我們會陷入一個謬論,書到用時方恨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所以為了預防萬一就通通囤積在身邊。但事實是,這些東西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用到,就算真的用到了,那又是多少分之一的機率呀。而你吸收不進去或沒有興趣並不是你有什麼問題,而是你清醒的腦袋知道那些都是不重要的東西,它其實一點也沒興致去記憶。

而你對購物的濃厚興趣是否跟你喜歡涉略知識一樣,都是出於收集的慾望?買的東西常常是想要勝過於需要,買了又真的會用到嗎?會不會都堆在家裡變成無用的擺設?而你想得到的,是搜刮物品的慾望嗎?還是有能力買下很多東西的成就感與豐富的物質享受呢?

如果你的興趣是變強,那變強要做什麼呢?對你而言,要怎樣才是「強」?是博學多聞什麼都要會嗎?又或許你也沒有方向或明確的興趣,所以才想廣泛收集任何看似有幫助的東西,希望透過知識的累積,達到你也不知道的那種「強」?

其實你所收集的這些文字與影音資源都稱作媒介。讓你能成功變強、充實自己的媒介。但你該怎麼透過這些媒介達成你的目的呢?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無論聰明或變強,這些都只是「結果」,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

比如你想學煮菜,於是你透過這些媒介去學會煮菜的各種訣竅與手法,學出興趣了又開始研究各國料理,融會貫通後自然而然的便開始自創料理,最後你可能除了煮給家人朋友吃,甚至會開店或者拍影片分享你學會的煮菜哲學。那這時就會有人覺得「你好強」、「根本是大廚」等等,這些你想要的聰明或很充實、很強的目的就自然出現了。

但如果沒有明確興趣,就是想成為博學多聞的人呢?那就拿出「好奇心」去學知識,而不是有什麼吃什麼。有興趣的東西才學的進去,會讓你感到困惑的東西,理解才有意義。不然就只會像背課文一樣,考完就忘記,一點用也沒有還浪費時間。

比如我會好奇為什麼汽車玻璃能讓人看不見裡面但裡面看得見外面,於是我去查資料,才知道玻璃兩面塗了不同材質的漆,因為物理的折射原理才有了這樣的現象。這項知識對我的人生沒有任何幫助,但它解決了我的疑惑那它就有意義。可如果我為了博學多聞去背折射率的公式,那我讀了一輩子也不會用上,甚至根本不知道原來這公式的原理就應用在汽車玻璃上。

因此我非常鼓勵你先放下對廣泛知識的過度追求,停下來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再透過這些資源與媒介成就你的目標。

在這科技的時代,我們無法窮盡所有知識,人的價值不再是儲存了多少知識,而是如何運用你所擁有的。別讓自己的目的本末倒置了:)

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