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最近課業上有點吃緊,所以遲至今日才回信,讓你久等了真是抱歉><
唔...這個問題有點廣泛耶,我有點很難完整地回答,若你願意提供更明確的線索,我想我會比較清楚回覆方向。不過以下我先針對某些作闡述:
與人互動的原則:我們無法掌握他人的反應,但至少可以堅持自己的原則,避免在來往中迷失或傷人。
- 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雖然挺老套的,但卻非常有用。依我的觀察,掛著笑容的人總是令人感到親切,也就不知不覺容易吸引他人親近。不過即使是那種一板一眼的人,若能將同理內化成自己的心,舉動也就會溫暖而細膩,久而久之大家仍然會覺得他是個溫柔的人,相處起來會令人感到安心。
- 釋懷、放過自己:在自己吃虧時(例如遭人中傷)以他的角度思考,想想動機、揣摩對方的心情,並不是為加害者找理由,而是了解後因此能夠不再執著於"為什麼是我"。可以不認同、不原諒其作為,並採取保護措施以至反擊,但站在對方角度是為了讓自己釋懷,及無法放下曾經也要放過自己。
- 同理他人:如果自身希望擁有尊嚴,同理便要先尊重他人。也許會有人說「總有些人會踐踏我們的心意」,當遇到這種人,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就別將人際經營的重點放在他上面,不必勉強委屈自己。
- 擁抱自己:會特別將這點拿出來說,是因為有不少自卑的人會否定自己,可若尊重他人的第一步便是愛自己,如此一來才對得起想親近自己的人、他人給予的溫柔等等。
- 可以隨和,不可鄉愿:我們可以不必強出頭以遭陷害,不過心中的那把尺必須堅定,不硬碰硬也要懂得適時保持距離,否則因利而聚必定因利而散,信用必須建立,關係才能長久依賴。
- 確立自己的地雷:會特別提這點是因為有人會太過在意他人眼光,因而成為濫好人不斷妥協,直到某一天再也忍不住並爆發,而招致他人批評不易相處。可若平時便確立自己的地雷時,只要不是太多太扯的地雷(例如為了各種芝麻小事就發脾氣),其實大家反而較清楚尺度該如何拿捏而較容易互動。
與人互動的模式:以上比較是在說明形塑自我,畢竟在與人互中前必須完整自己。每個人都是一個圓,在碰撞之前必須確立形狀自己,才不會在這過程中缺角了,也才能盡享受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 不同類型的朋友:有些人總覺得愈長大朋友愈少或愈無法真心相待,但與其這麼說,不如說讓自己擁有各種適合的朋友:有些人適合當室友,但除了同寢其餘沒太多的交集;有些人適合當聊友,不過卻無法深入談心;有些人能當知己,在難過時給予救贖平時卻沒太多共同話題;有些人適合當志同道合的夥伴,有著相同目標或相同興趣,可生活作息大不相同不是和同居。這些人不是不真心,只是硬要所有事都一起行動便顯委屈,搞不好會鬧得不歡而散最後再來感嘆,所以在自己的生活開拓不同領域,自然會認識多樣的朋友。
- 主動vs.被動:雖然說不同場合讓不同的朋友相伴,不過有時就是有那麼幾個特別投緣的好友,即使平常不想花太多心力刷存在感,面對這些人請別吝嗇花心思去維繫吧~有人被動必定有人主動,若其中一人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另一方主動久了也是會累的,難得這緣份得來不易,就多少撥些時間自動自發聯絡並關心對方,我想這麼特別的朋友你也不會想失去吧!至於其他泛泛之交,如果你也希望這些人脈維持下去,可要特別打擾又顯奇怪或不想花太多時間,那麼偶爾在對方的動態上刷刷存在感、對方有問題困難時自己懂的或有餘力再給予援手,同時也是給予對方個人空間。親疏有別,不但節省心力,也可避免被人群簇擁卻顯寂寞之感。
不確定是否有回答到你想知道的部分,希望以上有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