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真能沖淡一切?

人生經歷 · 2018-05-25

文很長很長,抱歉(跪地)

正文:

一切都是上天的眷顧。
但我更感謝給我機會,在我身旁幫助我的人。

人在狀態好的時候,好想用盡力氣讓自己更往前,好想幫助他人,好想原諒過去的自己,好想做好多好多事...

不過在狀態不好的時候,蠻慘的,會封閉自我,且大腦不停的運轉,像關不掉的機器,但好玩的是只要你用不熟悉的語言來思考,可以減少大腦負面能量的重複運作,不過前提是你要對這個語言有些興趣。

我還真的是怪人呢,是吧?

最近在思考,如何解決家庭暴力問題。私以為家庭暴力不單單是個案,而是社會有不少類似的通案,當然不僅僅是社會問題,有時伴隨情感,經濟,倫理,父母從長輩承襲的經驗等等,那這些成因,程度都各有不同,也很多樣,像是受虐者多為小孩或30~50歲為婚姻關係之人,其實我疑惑的是解決方法不外乎就是逃離現場,通報(110/113),不激怒...等等,或者以事後輔導使受害者漸漸走出陰影,其實都是有一點點效果的,但也就是一點點。原因是因為,我發現往往這些經驗會伴隨這個人很長一段時間,在有意或者無意間被喚醒,深深的影響許多思慮,伴隨埋怨與憤怒,悔恨與自我防衛等各種心態,其實我也一直在找尋有沒有一個比較"通用"的解,不然許多人的人生就這要白白浪費了許多年,就像在監獄裡般的空白人生(可是我沒進去過,但有感受過,但還好搭配我平凡的人生,傷害結束後短短10年就解開了)。

很抱歉,先說我在書店翻書,但我不記得書名。我記得他是在說解決負面情緒的方法,大約是:認定問題(面對它)→接受不悅的情緒(接受它)→發洩情緒或跟情緒和解(放下它)→了解到這個負面並不完全等於自己。嗯...可能我有點語意表達不完全,抱歉(╥﹏╥)
但我主要是想說,通常大家都是走到放下它就沒了,因為這本書多了一個步驟,所以我在思考這個最後一部是有用的嗎?

其實我有機會會想更了解或是提出這方面的解決方法,以過來人的經驗(´・ω・`) 不過感覺路還很長,畢竟我只是有空閒時才會去把思慮統整,而且也許有天會有比我早達成任務的人吧!

抱歉,佔用了A大一封信的扣打,也佔用您一段時間,其實我有點希望可以聽聽您的看法,不用多沒關係,如果造成您的困擾也請不用客氣跟我說•︹•

先謝謝您給我回覆,然後也很謝謝您和使者們帶給大家滿滿的正能量。那就祝福你們IOS開發上架順利囉~


AAA

我認同你的觀點。另外你說的面對、接受、放下後的第四個步驟,我想稱之為:時間療傷。

當我們遭遇傷痛時,常常聽到人家說時間會沖淡一切。是這樣沒錯,但這段時間有多久,這段時間你該怎麼渡過?

我們常被期待成為一個強者。因為被期待,即使會受傷,也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笑笑等時間讓我們遺忘傷痛。但我們可能因為一些事情,勾勒起那段痛苦的回憶,這時才發現:

原來我們不會忽然想起那道傷;因為,我們從未忘記那道傷。

我們只是在封鎖自己的情緒。

封鎖也許不是自己的決定,而是從社會互動中學來的。假如我們上班的同事遇到傷心的事,在辦公室裡開始嚎啕大哭,你會不會遞幾張面紙到他眼前,安慰他不要哭?這個動作、這個安慰,傳達了什麼樣的訊息?

「在辦公室這種公開場合落淚很不恰當,應盡快停止」?

久而久之,我們逐漸認同,在與人互動時,心裡最軟的那一塊,表達得越小越好。和朋友相處時,我們談電影、談八卦,但我們不談心,避免讓他人發現,在我們的心中,其實封鎖著許多不如意的痛。我們營造讓人放心的表面,等到哪天封鎖線潰堤,反而崩潰得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怵目驚心。這樣同時也許也能說明,為何一些社會新聞中,當有人出現異常的行為,身邊親友經常反應「他不像是會做這種事的人,怎麼那麼突然?」。

如果我們從不接納他人真實的自我,我們何必對彼此的陌生感到意外?

解憂信箱的成立,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學會卸下封鎖,因為當你選擇封鎖的那一刻起,時間,可能已經不會沖淡傷痛,而是孕育著未到來的風暴。
 

加油,你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