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考試

問:

人生經歷
口袋怪獸
2023-07-12 23:53

如標題。
國小的時候,我很討厭被人貼上第一名、成績好的標籤,不想要自己以「成績很好的某某某」的方式留在別人的回憶裡,總覺得除了課業以外,自己還有其他優點。
國中跨了學區就讀,進了一間升學導向的公立學校,搭配補習算是維持著不錯的成績,最後考上了女生的第三志願高中;於是我留給我國中同學的印象,就是一個明明是從他們認為的鄉下地方來的、成績卻好得不得了的人。
上了高中,成績好這件事再也不是什麼優點,比我更努力、更聰明的人到處都是,而她們也仗著這份優越感去批評外校生;我開始懷疑起無法融入她們的自己,並試圖尋找自己除了「成績好」以外的優點,也理所當然地沒有找到,甚至永遠失去了這個優點。
上了大學後,我參加了社團,了解到自己在音樂方面除了是個垃圾外也沒有其他社員的熱忱;課堂作業中察覺到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料、美術通識課中確認了自己沒有任何藝術細胞、口頭報告毫無吸引力、資料整理和文字撰寫簡直慘不忍睹……體驗和嘗試的事物越多,就越顯現出自己的毫無用處。
我曾經希望被人看見自己除了成績以外的優點,可當我真沒了成績以後,我才發現原來真正的自己是如此不堪,即使用一無是處來形容都算是過譽。也難怪他們都只用成績很好來形容我,畢竟我真的只有這點可取,真是難為他們了。
或許看在別人眼裡,會覺得我的想法不知好歹吧。
只是我也搞不懂,我的家人、還在聯繫的國中同學們,他們願意對我笑臉以待是因為我這個人本身令他們喜愛,還是我的成績讓他們認為跟我交好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呢?總覺得很對不起他們,我始終不敢跟他們坦白,告訴他們過去那個完美的我再也回不來了。

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必定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而我的窗或許就是做為考試機器的能力。
如果親手將唯一的窗給釘死了,是不是就真的沒救了呢?


答:

你好,

隨便嘴炮一下。

1. 能力在自已身上

我是建議你不要管甚麼「上帝」還是啥鬼的,重點在「你」身上,你的能力就是你的能力,你現在有的東西就是有,你現在沒有的東西就是沒有,如果你有能力把一個東西關掉,那你就有能力把一個東西打開,如果一個東西因為你關掉就沒有,那通常代表的是你本來就沒有,或者說你本來就只擁有一半。

「一半」是啥意思呢?舉一些例子,比如說有一些NBA球員,可能休賽季的時候會跑去打一些比較低階的聯賽,可能是為了練球,也可能是因為自己剛好現在沒有合約,所以去打一下低階的比賽證明自己實力,好讓自己可以爭取到合約。然後常常就可以看到一些例子,某些人在低階的聯賽大殺四方,數據超級好看,然後影片放出來大家都覺得「他是鬼吧」,技術跟體能都跟神一樣;結果去打高階的比賽的時候,就換成他被別人虐,體能跟技術完全跟不上,影片放出來大家覺得他怎麼那麼爛,怎麼動作看起來那麼遲緩。

那問題在哪裡呢?事實上他還是一樣的他,打低階聯賽的他跟打NBA的他,中間也沒有經過很長的時間,他的能力與技術並沒有甚麼大變化,真正讓他看起來差異很大的是他所處的「環境」,因為他處在一個低強度的環境,所以他看起來很強;因為他處在一個高強度的環境,所以他看起來很爛。但不管怎樣,他的能力就是他的能力,他的表現好或壞跟環境有關係,但他的能力本身跟環境沒有關係,他的能力只跟他自己有關係。

所以,他不是在那邊想說,我本來表現好,現在表現爛,是因為上帝把他的能力拿走了,或是其他的NBA球員把自己的能力拿走了,所以我現在只是個廢人。然後每天祈禱上帝可以也把其他的NBA球員的能力也拿走。並不是,他要增加自己的能力,跟甚麼上帝,還是跟其他球員的能力好壞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回到自己身上,繼續每天訓練,繼續去習慣現在環境的強度,繼續增加「自己」的能力。

他當下有的東西就是有,他當下沒有的東西就是沒有,他當下可以虐低階的聯賽,那不管怎樣他就是可以虐,不會因為他虐不了高階聯賽,他就沒辦法虐低階聯賽;他當下沒能力虐高階的聯賽,當下就是沒能力虐,跟他有沒有能力虐低階聯賽也沒有關係。

2. 關注相對還是絕對

也是延續上面的話題,試著去注意自己到底是用相對還是絕對(客觀)的方式來看待事物。

相對與絕對都是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那怎樣是相對呢?比如說大辣比中辣還辣,中辣比小辣還辣,小辣比微辣還辣,這就是相對;那怎樣是絕對呢?就比如說甜的東西就是甜的東西,辣的東西就是辣的東西,不會因為一個小辣比中辣還不辣,小辣就自動變成甜的。

繼續挖掘相對與絕對的概念,我們可以延伸到「標籤」與「實際」。

怎樣的東西是標籤呢?比如說台大畢業、四大畢業,還是哪間學校是標籤;比如說A5和牛、伊比利豬、黑鮪魚上腹肉也是標籤。

那怎樣的東西是實際呢?比如說一個人具體在學校裡面學了些甚麼,受到怎樣的影響,這是實際;比如說一塊肉吃起來是甚麼味道,帶給一個人怎樣的體驗,怎樣的回憶,這也是實際。

一個越是把關注的點放在相對的人,就越會比較,越會把重點放在外在標籤的比拚;而越是能夠看見事物絕對的一面的人(能夠用正念看待事物的人、能夠如實看待事物的人),能夠把關注的點放在,實際造成了甚麼影響。

隨便舉一個例子吧,比如說買早餐的時候,老闆娘笑著叫我一聲帥哥,這時候滿腦子比較心態的人,心中可能想的是:我真的有很帥嗎?有那麼多人比我帥,為什麼我可以算帥哥?帥到怎樣的程度才可以叫做帥哥?對方笑的程度比昨天少一些,我今天是不是惹她生氣了?我現在是不是要表現得比對方開心熱情,才不會顯得我沒禮貌?對方的薪水職業社會地位是多少,我要怎麼表現才符合我的薪水職業社會地位……這就是滿腦子比較心態,一個沒辦法透過比較之外的方式,認識世界的人,心中可能會有的想法。

至於一個能夠看見實際的人,比如說他有能力感覺到對方行為表達出來的善意,那他就會知道,好就是好,善意就是善意,他不須要去比較那一些,比較對方今天的友善程度比昨天少一點,對方是不是有甚麼不滿,去比較有人比自己更帥,所以自己不是帥哥。那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現在實際上感覺到善意,所以他也會回以善意,這樣就夠了。

不要當一個只活在標籤與比較之中的人,要學會看見實際的影響,就算是再小的影響,只要那是實際的影響,那就是實際的影響。

比如說一個人走在路上,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這樣路上就變得乾淨一點了,這就是實際的影響;而不是活在那些比較之中,想說我的垃圾撿得比別人少,別人撿垃圾撿得又多又快,還是哪個人小學得過甚麼班級打掃比賽的冠軍,我沒得過,所以我好爛我沒有價值。

以前在解憂也寫過相關的文章,叫做《自卑與比較心態》,也可以看一看。

3. 有優點(能力)才值得友善對待?

有優點的人,或是有能力的人,才值得友善對待嗎?

我覺得這種說法就好像說,所有考到好學校裡面的人就一定會被友善對待,不會遇到爛老師,爛同學;或是說只要進到知名公司裡面,就一定會被友善對待,不會遇到爛主管或是爛同事;所有知名的藝人網紅,就只會有支持他們的粉絲,不會遇到任何的黑粉。

仔細的想一想,觀察一下,就會知道現實根本不是如此。

一個人考到好學校,依然可能遇到爛老師,一個人考到好學校也不代表他的家人一定都友善的對待他,甚至還可能完全相反,因為沒辦法從家人身上獲得安全感,所以必須透過考試考出好成績來獲得安全感;一個人進到知名的公司,也不代表他周遭的人都會友善的對待他,說不定他交了一個女朋友,只想騙他的錢,整天洗腦為女生付錢是理所當然的;藝人網紅也是,知名度帶來的不一定是好處,有時候也可能帶來想要借錢的親朋好友,或是帶來幻想可以跟偶像談戀愛的瘋狂粉絲,或是仇恨言論與黑粉。

還有一些狀況是,越有能力,反而越不被友善對待。

這個問題的根本會牽扯到我前面談的,覺得自己的能力是來自於內在還是外在,能力是來自於自己,還是能力是來自於上帝,還是他人的認同之類的主題。(其實跟比較心態也是相關的主題)

一個人越沒有辦法用實際角度看待自己,沒辦法實際地確認自己的價值,就越會自卑,然後越會透過與他人比較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價值,越是會依附在看似強大的標籤底下。

而這樣的人呢,就越會被那些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無所不能,強勢形象的人吸引,但越是想透過這種方式好讓自己感覺有價值一點,反而愈容易使自己感覺到沒有價值,因為他會知道有價值的終究只是那些標籤,與那些外在的事物,而不是自己。

前陣子逛dcard,也看到一個留言很有意思,他說:「一個主管or老闆,越是表現的自己很有能力,無所不知,十項全能,那通常底下的人會越痛苦。」

因為人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每個人必然包含著無知與缺陷,而一個越是把自己包裝成無所不能形象的人,越會把缺點推給別人,好維持自己的強人形象。

所以這就會形成一個很有趣的悖論,你以為表現好,會讓你過得更好,會讓你周遭的人更友善的對待你,但有可能完全相反。

一個越是因為自卑,而去追求比較,追求表現好的人,越會被一些表面光鮮亮麗的垃圾人吸引,而那些垃圾人就會讓你越自卑,讓你覺得自己越差,必須表現得更好,必須把更多的人生投入在跟別人比較,追求一個個標籤。然後形成一個完美的負面循環,覺得自己很爛->追求比較與更多的標籤->遇到更多的垃圾人->覺得自己更爛。

當然啦,其實那些垃圾人本質上也是那些自卑,追求比較與標籤的人,就好像你前面提到的那些同學,仗著自己考試成績好批評他人,其實也代表著他們也是活在比較與自卑中的人,因為他們一定找得到比他們聰明與優秀的人。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其實也是很多人最喜歡提的吸引力法則拉,追求怎樣的東西就會被怎樣的東西吸引。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個人經驗之談(嘴砲)啦。

我要說的並不是能力好的人一定會被糟糕對待,而是抱著比較的心態,從他人身上獲得認同(但沒辦法從自己身上獲得認同),沒辦法透過實際造成甚麼影響來確認自己價值的人,就很容易進入這樣的負面循環裡。

還是再次強調,多把關注的點放在「實際造成甚麼影響」,而不是「標籤」的比拚。

想想看,一個沒辦法分辨產品品質優劣的人,只能透過一個產品是不是名牌來分辨產品的價值,那這樣的人,正是大家眼中的盤子。

想想看詐騙集團平常最喜歡的,就是營造一些光鮮亮麗的標籤與形象,然後就會有很多沉溺在光鮮亮麗的形象中的人,無視於對方實際上的行為,無視於雙方的互動基礎薄弱,然後就被騙了。

其實都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只關注比較與標籤,而沒辦法看見實際,就是容易遇見垃圾。

然後也不要想說我實際上就是沒有價值,沒有用,通常會這樣想只代表一件事,就是你沒有搞懂甚麼是相對(主觀),甚麼是絕對(客觀)。

你會不會大便呢?會。大便有沒有用呢?有用。

根本的來說,所有的評價,都是主觀的,都是相對的,因為好或壞,必須依賴著觀點(或者說觀察者),但這個東西要提下去好像廢話又會太多了,所以可以看一下我以前寫的一些文章。

《不懂得如何好好體驗生活》,第三部分提到不帶評價的判斷,其實如果你相關的東西讀得夠多的話,就知道我在提的是「正念」相關的資訊,也跟實際、如實之類的關鍵字有很大的關聯。

《甚么是人性?》,提到價值判斷本身,必須依賴著觀察者。

那拉回主題吧。

怎樣的人才會被友善對待呢?

廣泛地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有的人可能不管對誰都友善,有的人可能不管對誰都很不友善,有的人對有權有勢的人友善,有的人對年輕正妹友善……

那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看,我會想要對對我友善的人友善。

4. 

一些簡短的建議。

找尋除了成績以外的優點,絕對是好事。

多離開同質化的環境,有一些東西你不離開原本的環境,你不會知道某些東西很渺小,某些東西錯得離譜。

怎樣叫同質化的環境呢,比如說學校就是同質化的環境,因為學校裡面只有學生跟老師。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大家談論的東西就會很偏離現實社會,大家就會容易把一些很小的東西看得很大,或是把一些特例看成是廣泛的道理,以為全世界的人都這樣想,但不是,可能會這樣想的人只有待在學校這個環境裡的人而已。

比如說工程師可能有工程師的文化(或同溫層),比如說社工可能有社工的文化,但那些東西,就只是那個圈子裡的文化而已,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待在工程師的圈子裡,他就會以為工程師的思考方式是永恆不變,適用於全世界的真理,但實際上不是,他多出去走一走,跟人互動,他就會知道不是。

對於一個待在學校的人,他可能覺得考試讀書是真理,是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事情,對於一個待在職業籃球圈子裡的的人,他可能覺得冠軍戒指的數量就是真理,代表一切,但對於一個不在那個圈子裡的人,他可能根本不在乎,他可能覺得你考試考的差干我屁事,你報告做得不好干我屁事,你拿過幾個冠軍戒指,還是得幾個MVP乾我屁事,他可能更在乎他的偶像最近又出了甚麼專輯,拿了甚麼排行榜還是金曲獎之類的。當然這對於另外一個不在那個圈子裡的人,他也只會覺得甚麼音樂排行榜干我屁事。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啦,不離開你的同溫層,不離開同質化的環境,你不會注意到原來自己的觀念那麼誇張,你不會注意到你以為的理所當然不是理所當然,你不會注意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那麼多種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