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心餅乾真的好累

問:

人生經歷
口袋怪獸
2021-12-30 00:26

哈囉~哞~~
先謝謝你花時間看完我的煩惱並給我一些建議????

從我有記憶以來,家裡的氣氛就一直不是很好,阿公阿嬤總是逮到機會就對媽媽大小聲,百般刁難,所以如果說,我是媽媽一個人帶大的,真的完全沒有錯,平常白天要上班,晚上還要帶我,而爸爸對於阿公阿嬤這些莫名其妙不合理的做法也都不敢表示任何意見,還會對媽媽擺臉色說妳怎麼可以對我父母不禮貌,最近因為弟弟要升大學了,我跟他開學都會出去讀書了,媽媽這時就已經開始打算不回家,轉去住阿姨家了,但是又擔心阿公阿嬤會在開學後可能會請長照的來家裡,現在的疫情再加上平常就不太喜歡讓人來,種種問題,真的讓人很煩躁,再加上學校的專題……。原本預計為期一年的專題,因為組員中途的拆組,使得我們前半年的努力完全白費了,剩下不到半年的時間要完成整份論文其實自己很沒有把握,但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流逝,老師的愛理不理以及組員常常因為打工而沒空的態度,真的讓我很心灰意冷,眼看著12月發表就要到來,我們卻還有很多內容沒有做,心理說不著急是騙人的,自己也都盡量在每次的討論中多做一點,希望可以多少加快腳步,但目前老師及組員的做法,真的讓我很無力,常常半夜睡不著,每次都會擔心會做不完而延畢,因為家裡亂糟糟的事以及學校專題的事,自己真的很崩潰,每次只要一有空檔就會忍不住想哭,壓力真的好大,真的不懂,到底為什麼這種討人厭的長輩一定要跟我們住,到底為什麼付出努力了這麼多,卻只換來老師的打槍以及漠不關心的態度,有時候真的很想自己離開這個壓迫人的環境,到沒有人認識的地方從新開始……


答:

你好,

我是皮夫peave,由於moo使者最近的來信有一點多,所以這一封信委託我代回喔。

看到你的信呢,先說一聲辛苦了。

當我們在外遇到困難時,會希望家裡可以有一個溫暖的氛圍支持著自己,如果這時候家裡氣氛很糟,沒辦法做到支持的功能,自己又必須同時承擔對內對外的壓力,這確實是會讓人崩潰的一件事情。

總之接下來一件一件的分開談吧。

1. 家庭

對於你的家庭議題呢,包括你的母親、父親以及長輩的問題,我會建議你不要太過介入。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當下你沒有足夠的心力處理這邊的事情,你有你的專題需要先處理,所以建議先把精力花在「你的」專題上。

第二個原因呢,非常殘酷地說,你的家庭上一輩的問題,真正該解決這一些問題的人是你的上一輩,該由他們負責處理。

就算他們處理得不好,處理得很失敗,那也是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這也是他們人生必須去經歷,去學習的一個過程。

如果你太過介入的話,你只是在讓你的家人們(父母親以及阿公阿罵)不用學習去溝通,不用學習去尊重他人。

我引用一下我以前回信的段落吧,這是一個爸媽總是在爭吵的例子,但也適用於你的母親與阿公阿罵之間:「

你爸媽之間的溝通有問題,最主要應該負責任,以及最主要應該做出改變的,是你爸媽,而不會是你,他們有溝通問題不會是你的責任。

因此,你個人不應該過度的涉入他們的溝通之間,他們溝通有問題是他們兩個人的問題,他們應該自己學習從錯誤中修正自己的溝通模式,就算他們真的沒辦法修正最後離婚,也是他們自己的人生課題。

就算你很明確的知道他們的溝通問題在哪,也不代表你應該接手他們的溝通問題。真正的情況是,如果你接手了,而且還完美的接手了,那麼在這之後的每一次父母溝通都會需要由你作中介,你的父母就再也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彼此獨立溝通。同時你也會把原本父母互相丟給對方的負面情緒,完整的全部丟在自己身上。

這種情況叫作過度涉入。

就類似於,一個父母知道當醫生當工程師可以賺錢、可以有好的物質生活,於是就不顧孩子的意願,執意要幫孩子處理選擇科系的問題。就算那真的可以賺錢也真的會有好的物質生活,但是孩子從此就不會有發展自己人生的機會,也不會有嘗試錯誤,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

同樣的,孩子知道如何溝通,擅自的幫父母處理溝通也是一樣的問題。

非常嚴肅的說,很多精神失調的人(比如憂鬱症),在治療過程中往自己的問題根源挖,常常會發現家庭出現過度涉入的情形(這是一種典型),不論是孩子過度涉入父母或是父母過度涉入孩子。

當然,所謂的不介入,不代表你要放著你媽不管。

所謂的不介入,指的是你不應該去擔任協調的角色,又或是去幫助哪一邊說服哪一邊,也不應該去擔任像是傳話,幫忙溝通之類的角色。因為那是「他們」的事。

但是你可以做的,像是在你母親需要的時候給予心理支持,或是在她需要一些意見幫助的時候,提出自己意見,這些就沒問題。因為這是你跟你母親「你們」的事。

大原則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很累,是因為我們試圖控制自己不能控制的東西。

我們不能控制「他們」之間的關係好不好,我們不能控制「他們」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如何溝通。這是「他們」該自己去做的人生修行。

我們甚至不能控制「我們」,每一個「我」都只能控制「我」,然後透過自己的行為去影響「我們」。這才是真正該花心力的地方。

所以,對於你的家庭議題呢,不要過度的涉入。

如果你母親想住外面就讓她住外面吧,如果你的父親或是阿公阿罵想要一起住,那也應該是由他們想辦法建立好跟母親的關係,讓你的母親願意一起住。不管怎麼說都是「他們」的溝通議題。

如果你覺得你的母親遭受了很不好的對待,那你可以在你跟你母親的關係中,好好的支撐你的母親,讓她感覺好過一點。因為這是屬於「你們」的部分。

但這不代表你有「責任」處理你的母親跟阿公阿罵的相處問題,這個問題應該讓你的母親以及阿公阿罵他們自己去學習,去處理。

2. 心理的支持。

第二點來談,在外面遇到了困難挑戰,理想上我們是需要有一個「家的形象」作為自己的心理後盾,支持自己可以一步一步面對挑戰。

但很不幸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提供類似的環境,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我的建議是我們可以試著去尋找一個替代的家。

這裡的家指的是象徵意義上的家,一個可以讓我們感覺到溫暖,感覺到被支持,感覺到歸屬感,感覺到精神在回復的地方。

有的人會選擇跟朋友一起出去逛逛聊天,透過跟朋友的連結感覺到自己的歸屬感,有的人可能是選擇坐在岸邊靜靜看海,感覺到大海的無限包容,那也有的人選擇跟貓咪狗狗相處在一起,感覺到自己不是孤單一個人,自己能有著陪伴。

世俗意義上的家確實有它的固定形式,但心理意義上的家則不一定。

如果自己的家庭不能發揮良好的功能,那麼讓自己能擁有一個替代性的家,一個心理意義上的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這能夠讓自己在面對到困難挑戰的時候,能有更多的力量作為支持。

就像很多故事小說漫畫電影,總是會出現類似的情節:主角被敵人打倒了,但這個時候主角就開始回想自己一路上的經歷,邂逅的朋友以及愛人,那些跟自己生命有關聯而且支持著自己的人,然後主角就突然獲得了力量,最終打倒了敵人。

這其實就是一個心理意義上的家的隱喻。

遇到嚴苛的挑戰的時候,其實每一個人都需要像這樣的東西。

3. 不要期待結果,注意力放在過程。

接著來談一下你的專題吧。

確實你們現在的進度可能有一點困難,尤其你們又遭遇了拆組,或是有不認真組員的情況。

同樣我會建議你,試著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控制的部份。

我們沒辦法控制他人多認真做事,我們也沒辦法控制他人給你的專題怎樣的評價。

我們甚至沒辦法控制自己的專題做出來的結果會怎樣。

但這個世界上就是這樣,我們沒辦法在做實驗前就100%確定實驗結果,我們只能等實驗做下去之後,去觀察它的結果,進行一些推論,然後去進行下一次的實驗。

實驗沒有做出預期的效果,也未必是實驗失敗,或許我們能夠從非預期的結果中,更進一步的歸納出實驗運作的規律,或是找出一些有價值的訊息。

如果你們原本規劃的藍圖已經完成不了,那我會建議你試著把重點放在:「你們已經做了多少結果?」「那些結果有沒有甚麼價值?」,而不是放在:「自己一定要做出某個特定的成果。」

很多時候我們沒辦法控制結果,那我們可以控制「我們如何詮釋已經發生的結果」。

比如說我們學到了XXX這樣做會失敗,比如說我們學到了用OOO會做出YYY,比如說我們學到了時間安排以及找組員的重要性,比如說我們了解到自己已經盡力了,我們知道了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總是想著自己不能控制的東西,最後只會感覺到自己的無力。

把注意力放在已經發生的結果,看到自己已經做到了些甚麼,並從中找出一些對自己有意義的價值。

這樣會讓自己感覺好很多。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