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的錯卻被怪罪,沒辦法發洩情緒

問:

心情抒發
口袋怪獸
2021-12-27 20:31

今天本来是开心的一天,刚刚为小孩子成功地举办了两天的线上生活营。但是在活动结束后的检讨环节,我觉得我的心情跌倒了谷底。
我是这个执委团的副主席,这两天的生活营当中有四个最主要的活动而我包揽了一个。这四个主要活动中有一个活动是实践活动,而我的活动当中的有一个部分就是让小孩子以小组的形式去介绍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作品(这个小组是两天活动以来的小组)。但是考虑到小孩子可能害羞或者不太愿意分享,我把这个环节压缩成15分钟里面完成,我本身也有思考过这个环节气氛不会很活跃,所以准备了一些问题让当时带队的人可以对小孩子进行引导和提问。

这原本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环节,可是在活动后的检讨会议当中,有人对于这个部分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说我的活动是四个活动里面最乱的,并且这个环节有点尴尬,原因是在前一个活动也就是实践活动的时候她有去看看小孩子做的好没有,然后就针对那个小孩子的作品去聊。所以她觉得来到我的活动的这一个环节,她觉得要重复这个步骤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小孩子无话可说,她也无话可说,她觉得这个环节设立的很不好。

但是,我根本不认为这是我的问题,我们的活动流程和内容很早就已经完成了,每一个活动和环节都有应该要做的事情。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从来没有要求带队的人要去和小孩子聊关于作品的事情,我们只要求他们在小孩子需要技术上的引导的时候才提供帮助。该和小孩子聊作品的环节就不是在那个时候啊,我们明明有设立独立的一个环节让小孩子去介绍作品,而且这些流程和内容我们已经详细的解释过至少两次了。花了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和每一个人确定细节。

这说明她在对于所有环节知情的情况下,自己把后面活动中应该做的东西往前挪了,导致到后面的活动有点尴尬,这怪我吗?我很不能理解。所以我当下就直接说对于这个指控我是不接受的,这些活动流程早就设立好,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大家都觉得可行。你的小组会尴尬本身就是你打乱了流程而造成的,然后我认为我不应该为这件事情负起责任。因为这件事情与我毫不相关,甚至可以说我还没有怪你打乱了流程,你现在来怪我环节设立的不好?

结果本来我们就在理论的嘛,我说了那句“我不认为我应该为你所提出的那个事情负责”,就引爆了她情绪。她当着所有人的面吼我,她觉得我说不负责就说明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她骂我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她说我是活动的负责人我就应该为所有事情负责,即便这是不可预知的。是的,我是负责人,如果有问题我都应该要负责,但是不代表我要为她的错误买单啊。明明就是她自己人为的选择和行动造成的后果,结果却怪在我的身上?我进行了那么多次彩排,就是为了减低我们身为工作人员可能会发生的失误,如果有突如其来的意外导致活动的问题,我认了。但是,这个明明就不是意外,这个明明就是可以避免的东西,这个明明就是她自己的选择,我们明明提供了所有详细的步骤,她却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这关我什么事啊?她所做的事情不是意外也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她一早就想好了要这样做的。所以我完全不能接受她对于我的这个“建议”。

然后我也有情绪了,可是我做不到像她那样去大声地吼出来。我不能骂人,就因为我是副主席,我应该要有副主席的样子。我很想应该要更加大度,更加冷静,更加包容。可是我做不到,我很委屈我很难受,对于一个我完全不认同的东西我做不到让自己去妥协。我只能用尽力气地压住我的情绪去和她对话。

我当下眼泪也控制不住地往下流,还好我的房间光线暗,没人看清我的脸。我其实很想说一些恶毒的话,可是我的理智告诉我这样是不对的。我也不想要去为难我的闺蜜,我不想要把我一大堆的负能量倒在她们那里。我觉得我的心里有一个恶魔,我知道它不应该出来,可是它不出来我很难受。我的家人也在家,我也和他们分享了这件事情,可是我的情绪并没有好转。我还是控制不住地难受和委屈。我觉得很糟糕,因为明明我不是第一次办活动了,明明我有很多的经验了,明明我应该可以很快地消化这个情绪的,可是直到我现在打着这封信我也还是难受和委屈。我觉得这样很不好,我不知道我自己怎么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办法处理好我的情绪了明明我也有那么多办活动的经验。被人骂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是这次我无论如何也处理不好我现在的状态,我觉得我很差劲,为什么这么多年的经验和积累好像在这一刻通通都不管用了。我翻着我的社交账号却不知道要和谁说。我觉得没有人有义务接受我的负能量,我也想过开一个空的社交账号发泄好了,但是我又渴望回复。我真的很难受。

(看到这里的解忧使者,我感到很抱歉,我情绪很差,我控制不住就写出这么冗长的文章。而且语句也可能不太通顺,无论如何,还是谢谢你们的愿意阅读。)


答:

你好,

我想你很認真的準備了這個活動,列了詳細的計劃也做了大量的排練。

但是你並沒有覺得你的努力得到了認可,反而還被批評,所以你覺得很傷心難過。

確實自己的努力沒有被人看見,是一件很讓人傷心難過的事情。

同時事情的發展不如自己的預期,參與活動的人員沒有按照自己的計劃行動,也是讓人十分煩躁。

所以分成幾個部分來談吧。

1. 努力沒有被看見

第一個部分我想說的是,確實被人當眾批評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你會有情緒是很正常的。

當你有負面情緒卻不知道該如何宣洩,覺得自己確實是很傷心難過憤怒,但又因為自己的身分,或是因為不想帶給他人負能量,所以無法宣洩表達。

這個時候不妨試著區分自己的情緒。

例如傷心以及憤怒,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情緒,雖然你可能同時的感受到了傷心以及憤怒,但這兩個情緒可能來自於不同的地方。

可能你感覺到傷心的部分是因為,你感覺自己的努力沒有被看見,沒有被認可,所以你覺得很傷心。

那你感覺到憤怒的部分呢,可能是因為你覺得其它工作人員應該按照規劃行事,不應該不按照規劃行事,又怪罪於你。

當我們有辦法去細部的區分自己的情緒之後,我們就可能發現,當你自己覺得自己的負面情緒太重,沒辦法表達宣洩出來的時候,並不代表所有的情緒都不能表達,其中也有一些可以表達出來的情緒。

例如你害怕跟朋友抱怨工作人員不按照規劃行事太過於負能量,那你可以試著把你覺得你很傷心的部分,你覺得你自己明明那麼努力卻沒有得到稱讚的部分,跟你的朋友分享。

這樣就相對的不會那麼的負能量,而且一部分的情緒也可以得到抒發。

很多時候情緒是可以分開討論的,比如說你覺得很傷心,可能是因為有人怪罪你,你沒辦法接受這是你的錯;也有可能是你其實可以接受這是你的錯,但你沒有辦法接受對方說話的方式,你覺得對方應該要更委婉的表達;也有可能是你希望有人可以在你受到批評時認同支持你,但卻沒有人出來幫你說話,所以你覺得很傷心......

把自己的情緒拆開,好好的了解自己的每一個情緒背後,究竟在期望些甚麼,我們就可以更加清楚的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把所有的情緒感覺全部都纏繞打結在一起,那麼自然是剪不斷理還亂。

比如說我們不會把對事情流程的批評當成是對自己人格的批評,不會把他人的建議當成是對方想表達自己不夠努力。

2. 檢討,誰對誰錯。

第二點來談的,是針對檢討誰對誰錯的部分。

以我個人做事的習慣呢,其實是很不喜歡討論「誰」對「誰」錯誰該負責這種事情。

我自己也有一些帶小孩的經驗,我感覺通常運作良好的現場,通常不會很死硬的區分這是誰的責任誰要來處理,而是懂得互相協助幫忙。

比如說發現某個老師帶的氣氛很無聊,那通常其它的人就懂得適當的參與進來帶氣氛,而不是放著讓場面很乾。

又或者說某個人可能同時被五六個小朋友纏住,但剛好又有一個小孩狀況不好需要一對一,那這個時候其它人也會懂得先把其它的小朋友的注意力拉開,讓那個老師可以專心一對一,而不是放著讓那個人同時被五六個小朋友纏住。

當然我確實也遇過比較在乎這是誰該處理、誰的責任的那種人,不過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發現比起思考這是誰的問題誰的責任,通常去思考這個問題該如何處理會來得更好。

所以,當有人在爭論誰對誰錯誰的責任的時候呢,我覺得盡量避免把問題停留在「誰對誰錯」的這一個層面,而是懂得把問題拉到「該怎麼處理」這一個層面。

以你的狀況來說呢,當你聽到有人在表達「你的活動很亂、有點尷尬」的時候呢,如果我們的思考方式,停留在誰對誰錯的話,那麼我們的對話可能就會往「這是你的錯」或是「這是誰的錯」的方向前進。

所以你們就會開始吵起來。

但是如果你們的思維方式,是比較偏向「該怎麼處理」的話,那麼你們的對話可能就可以往「你們覺得場面有很尷尬嗎?」(詢問第三者的意見)、「所以你們覺得活動應該如何設計」或是「如果下次進行到一半,發現場面有一點尷尬的話,應該如何處理」,去討論一些比較有建設性的話題。

我想你確實覺得場面尷尬不該是你的責任,說不定對方一開始也不是想表達場面尷尬是你的責任,但是如果你們的對話方向一直停留在誰對誰錯誰的責任的話,那麼無可避免的就是會吵起來。

因為你不可能覺得是你的責任,而對方也不可能覺得這是他的責任。

就算對方真的一開始就是想責備你,想表達這是你的責任,我們也可以懂得把對話往更有建設性的方向帶。

比如說讓大家討論「場面是不是真的尷尬」、「是不是該刪減或合併這一階段的活動,還是安排其它的活動」、「是不是前一個活動的時間設計的太長了,所以才會有組別先聊自己的作品。」、「假如有組別做的比較快,有組別做的比較慢,應該如何處理?」

我想這樣你們的檢討會也會比較有建設性。

不是誰對誰錯,不是只有你們兩個在吵架,而是懂得讓所有人參與進來,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大家有甚麼看法,這整個活動該如何調整安排,假如下次活動又遇到類似的問題,應該如何處理。

畢竟這是一個「你們活動」的檢討會,而不是檢討「你們兩個人」的會議。

3. 完美主義,容錯性的安排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很多時候,就算我們再怎麼努力,事情就是不會像安排好的那樣完美。

所以,學會去接受它,甚至是讓自己增加一點容錯性。

我有看過有人辦活動,就準備好大綱,然後細節沒啥準備,也沒啥排練,臨場狀況一堆,但最後活動還是辦的很好。

因為他知道重點在哪裡,他知道人們為甚麼來這個活動。

就像有一些老師,可能上課前準備了很多課程內容跟教材,但結果學生記得的都是老師隨口說的八卦閒聊、人生雜談。

有時候就是這樣,放下對結果的控制欲,讓事情自然發生。

我們沒辦法控制活動一定按照自己規劃的進行,我們也沒辦法控制他人一定要稱讚自己活動辦的很好。

但即使是這樣,還是可能會有好事發生。

學習放下控制欲,接受事情有它雜亂以及隨機的一面,特別是跟小孩子相處的時候,場面會混亂是很正常的,但我們依舊也可能在混亂的過程中,創造一些好的回憶。

我覺得跟小孩的相處,就是一個學習放下自己控制欲的過程。

皮夫 peave